创设活动,快乐习作根据学生心里年龄特征,活动是最好的兴趣导师,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活动二字,巧妙设计,就能成为习作教学指导的一把金钥匙。一、“模仿”活动是阶梯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和本能,是任何正常人都存在的心理现象。没有今日的模仿,就没有明天的创新。茅盾先生曾说过:“模仿可以说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学生在学习语言和各种技能的最初阶段,都要以模仿为阶梯。学生学习作文应为其提供适当的范文进行模仿。在模仿的过程中,学生有意识地把作者谋篇布局、谴词造句的方法和技巧迁移,运用感悟并掌握其表情达意的技能,从而提高作文能力。因此,模仿是学习“怎样写”的重要手段,是训练作文基本功的有效措施。模仿片段是写好作文的起点。教师善于授之以法,学生才会有法可依。例如:《鸟的天堂》一课中,众鸟纷飞、百鸟齐鸣的热闹场面描写,就可以让学生模仿写一个热闹场面。几句或一段精彩的话既可形象的描绘一个场面,抒发一种情感;又适合展示另一事物的风姿,流露类似的感情。巧妙地稍加变化,将此事物移为彼事物。《少年闰土》中,闰土外貌描写“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便可让学生观察一个小伙伴,模仿试着运用课文中抓住人物特点的写法,写一个伙伴的外貌。这种方法操作简单,学习容易,是学生片段练习入门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再如,小学课本中的某些段落用一些比较固定的句子,也可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句子模仿。《桂林山水》中渲染桂林山水静清绿、奇秀险的句式“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哇,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哪,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以比喻、排比的形式组成格式一样的句子,学生可模仿写出云、天气等事物的特点来。阅读教学中,联系上下文注意给学生总结。然后教师则布置相关的活动:观察家里人或者班上同学外貌,在小区里寻找美丽风景角落,进行活动作文的前期观察。特别指出的是,模仿是以学生观察到的材料为题材,以范文为指导,真实的表达学生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他是知识范围的谋篇布局和谴词造句的方法及技巧的模仿,决不是抄袭原文或套用原文中的原句。模仿作文是通向创造的阶梯,在模仿中创新,在借鉴中求异,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学会“怎样写”。二、真实活动是源泉捷普洛夫说:“一个空洞的头脑是不能进行思维的”。现实生活是写作的素材库,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是无法写出有趣生动的作品的。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要善于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因为那是学生主动性与创造性的源泉。这就需要生活体验与实践。比如:让生写春天,如果没有真正的深入大自然,去看,去听,去用心体会,恐怕学生只能空洞的照着“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小草钻出来了,桃花开了,柳树发芽了……”这样的例文,千篇一律。尽管辞藻华丽,但却毫无生气。因为他们没有真正体会到春天来了,大自然这种令人赞叹不已的神奇力量,生机勃勃到底是怎样的。而真正看到桃花盛开,柳树吐绿,人们的活动,那即使是几句平实话语也能透漏出作者的心境是欣喜的、激动的。再者,如写活动场面。只有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他才会有话可写。一次活动课上,我先组织学生转呼啦圈,并给他们分组进行各种方式的竞赛,一节课热热闹闹,学生玩得不亦乐乎。课后我将此活动作为一次习作练习,让生写写,效果不错。热闹气氛浓烈,人物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的生动、细致入微。所以尽可能的给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的机会,他们才能调动自己的思维,才能拨动他们写作那根弦,让作品有血有肉,丰富厚实。总而言之,引导学生主动地去阅读、观察、模仿、体验生活,是帮助学生解决作文难题,提高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捷径。它既合乎学生的认识规律又体现了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原则,又联系生活,让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对于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促进和提高语文素质有着极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