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说“木叶”教学设计林庚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2、积累本文引用的古诗词名句;能根据诗歌语言的特点,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提高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4、引导学生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养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阅读习惯,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教学重点:1、理解“木”与“树”,“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木叶”与“落木”的不同意味,了解其所造成的诗歌的意境差别;理解“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归纳出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的特质。教学难点:1、课外延伸,通过分析具体诗歌从而了解意象在表达情感和营造意境方面的重要作用,深入领会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2、利用所学知识,归纳出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虽学习了不少中国古典诗歌,但对诗歌理论所知甚少,比较陌生,本文的学习就是要通过品味作者引用的诗文,在反复琢磨、比较“木”与“树”两个意象中,体察诗歌语言的精妙处,引导学生归纳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的特质,并且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通读全文,筛选关键信息,梳理行文思路。2、将文中引用的诗句分类整理。教学步骤:一、导入: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诗中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同学们知道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吗?(学生明确“落木”即“落叶”之意后)那杜甫为什么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呢?”“木”与“叶”有何区别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林庚的《说“木叶”》来解开这个迷吧。二、简介作者:林庚: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既是诗人,又是学者。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勾画关键语句完成:①归纳各段大意;②梳理课文结构四、筛选信息,梳理结构(1)文题“说‘木叶’”表明了作者的论题,作者就此论题阐述了自己怎样的看法?请展示本文的论述层次。作者从传统的意象“木叶”入手,论述了古代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第一部分(1~3段)列举古诗词,指出“木叶”为诗人所钟爱。(现象)第二部分(4~6段)说明“木”被人喜欢的原因。(特征)第三部分(7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但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总结)五、熟读课文,自主品读1、积累名句,并将含有“树”、“叶”、“落叶”“落木”的诗句分类,品味其在句中的不同形象特点。含有“树”的诗句:含有“叶”的诗句:含有“落叶”的诗句:含有“木叶”的诗句:含有“落木”的诗句:2、品味文中所引用的大量诗句,思考下列问题:1、历代诗人为什么钟情于木叶?2、古人为什么用“木叶”而不用“树叶”?3、“木”和“树”、“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4、概括“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第二课时教学重点:1、筛选信息,概括“木”在形象上的两个艺术特征。2、通过辨别“树叶”、“木叶”、“落木”的不同意味,探究古诗中“木叶”的妙处。教学难点:1、总结作者借分析“木叶”来阐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2、运用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理论,分析古典诗词中“月”“酒”“落花“等意象内涵。教学步骤:一、复习导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往往是着一字而境界全出。今天我们来比较“木叶”与“树叶”一字之差所产生的不同形象效果,探讨诗歌语言的奥秘。二、筛选信息,把握重点:(一)快速浏览1—3段,思考:1、林庚先生发现了古典诗歌中一个怎样的文学现象?讨论、明确:“木叶”是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被一用再用,且发展到“落木”,产生过许多精彩的诗句。而“树叶”一词几乎无人过问。2、“木叶”和“树叶”只一字之差,可在诗歌中前者大受欢迎,而后者却无人过问,关键点在哪?——在一个“木”字.“木”字究竟给读者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