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创办特色教育每所学校都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努力挖掘校本课程资源,加强校园资源管理,促进学校个性化发展,是一所学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选择。既要注重继承学校历史传统,又要融注地方教育资源,这样,才能打造出具有特色与实力的校本课程,从而实现个性化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使学校教育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一、校本课程资源的内涵及存在问题校本课程资源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基础。它是经过长期发展和积淀而形成的全校师生的教育实践活动方式及其所创造的成果的总和。其中包含了物质层面(校园建设)、制度层面(各种规章制度)、精神层面和行为层面(师生的行为举止),而其核心是精神层面的价值观念、办学思想、教育理念、群体的心理意识等。1.校本课程的主体空场与缺失严重长期以来形成的基于学历的一元化社会文化价值观使教育乃至整个社会遭遇种种病理问题,突出表现为教师成为工具,被教化、奴化,成为传播知识的机器,其自主性、创造性受到极大限制。就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教师将工作单纯视为一种谋生的手段,有将近百分之五十的教师觉得当教师在个人发展上常受到限制,还有百分之三十的教师认为自己并不能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也有一部分教师表示自己并不能获得足够的培训以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而教学负担重则是教师普遍反映的问题,教师“没有自主学习时间”,“没有考虑个人情感与需要”。在校本课程的参与程度上,教师的热情都不是很高,甚至还有部分的教师否定“我校教师有充分的参与学校决策的机会”。长期形成的被动人格,导致教师的个性发展、情意发展的片面性,教师的工具性价值凸显,主体性严重缺失。另一方面,最突出的主体空场是学生,表面上学校课程是“从学生出发,为了学生发展”,但学生在学校事务中根本没有发表意见的机会,以“为了学生未来”的名义牺牲他们今天的快乐,学生的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均受到摧残,如,一些学校严格规定“女生头发不过耳,男生头发(长)不超过手指”等,令学生“非常憎恶”(学生语),学校被学生形容为“监狱”、“地狱”,学生在学校发展中没有参与权。2.矛盾冲突的课程资源表明校本课程的搁置和忽略我校是一所有一百多年办学历史的老校,可开发的课程资源是相当丰厚的。然而,功利性的课程实施使得学校的校本课程被长期搁置甚至严重忽略。建筑、标识、标牌的育人性、文化性十分缺乏,表现出的问题是校园的标识标语与时代精神、全面发展的育人思想不符,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类的口号一挂多年没有改变,学校的校风、校训等警示语也显苍白,不能体现校园特色,校园面貌。学校的标识口号大多是随意写上去的,没有什么意思”。校本课程搁置与忽略与当代教育理念很不相符,学校在新课程实施中还存在形而上学、机械学习以及应付上级检查的状况,学校领导层面还没有形成校本课程开发的共识。3.先进标语背后是考试资源“以人为本”作为当代最高的教育理念,许多学校将其列为办学理念,可是只停留在宣传与口头上,很多学校课程资源的主流仍然是考试资源。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判断,是因为课程资源反映出学校师生在考试上的观念、态度以及一些具体的行为和做法。考试成绩成为学校与教师的价值核心,并且内化为教师的行为习惯。例如:调查中对“学校庆祝活动和重大仪式所宣传的主要的学生成就、教师成就”问题的回答是“学生的成绩、品德”;“学校最不能容忍的教师行为是不负责任、成绩差”,“最不能容忍的学生行为是品德差、学习差”;教师认为学校最重要的是高考成绩的高低,“能胜任高三的课”被作为评价教师能力的标准,学校以学生成绩为依据,形成了以考试为中心的一系列健全的组织制度与评估激励机制,并且“教师认为很公平”;在学校制度与规范层面表现为严格管理、整齐划一,“严格管理”在学校总结中多次被提到,不利于学习的行为诸如“学习态度不端正”都成为不能容忍的行为;教师对教育的认识还存在着很多偏差,如,教师向学生灌输“考不上好大学就没有好前途”,这些灌输加重了学生的精神负担,甚至造成学生心理问题,严重违背教育理念。学校的师生关系是自上而下的,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