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煤矿山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分级研究摘要。分析了目前国内安全生产责任险发展及投保方式现状,提出了依据风险状况对企业进行分级投保的思路和方法。将企业风险分为固有风险、人员素质、安全管理和安全业绩四个要素,分析了各个要素的影响因素,提出了企业风险值的量化指标及计算方法,并按照风险值及定性分析结果将企业划分为5级,为指导企业投保安全生产责任险保费厘定提供了一种参考准则。关键词:安全生产责任保险;风险管理;企业分级投保;风险要素近几年,我国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形势继续稳定好转,但事故总量仍偏大,仅2017年一年间,全国非煤矿山共发生生产安全事故404起,造成了484人死亡[1]。当非煤矿山企业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往往造成群死群伤,带来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企业难以独自承担救援及善后费用,伤亡人员不能得到及时救治及应有补偿,该部分补偿金额及应急救援资金多数由政府支付,为政府机构带来了较大压力[2]。同时我国非煤矿山企业普遍存在从业人员流动性大、季节性强、外包队伍人员不固定的特点,企业很难与他们全部签订劳动合同,事故发生后,该部分人员的赔偿问题是困扰企业的一大难题。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是一种在生产经营单位发生安全事故后,由第三方保险机构支付部分或全部伤亡员工赔偿、应急救援支出、法律责任赔偿等损失的商业保险。《安全生产法》第四十八条第二款指出:“国家鼓励生产经营单位投保安全生产责任保险”。非煤矿山生产经营单位按照一定的比例参加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后,可以将企业部分风险转至第三方商业保险机构[3],以保障事故发生后应急救援及伤亡人员的救治及赔偿。然而目前国内尚未有较为成熟的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保费分级及厘定体系,部分发生事故风险较高的企业与风险相对较低的企业投保金额相差无几,风险较高的企业更愿意参加保险[4],导致保险机构赔付率一直居高不下,保险机构难以从中取得一定利益,使得商业保险机构的积极性大大降低。本文第1页共5页结合我国非煤矿山领域安全生产特点,结合风险分级管理理论,建立了一种基于安全风险的企业分级机制,从而为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的保费厘定提供依据。1企业风险等级划分要素目前国内实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的机制大多参照了雇主责任保险的厘定标准[5],根据不同的行业风险和企业规模(人数多少)确定保费的金额,这种投保方式有较强的局限性。不同企业,由于其固有风险、管理水平、周边环境等因素的区别,发生事故的风险有较大差异,仅靠作业人员的多少来确定企业需投保的金额显然不够科学[6]。国内比较成熟的商业保险,已经实行了对参保对象进行风险分级来确定保费费率的机制,以车辆保险为例,保险机构在确定保费时需考虑车辆固有风险、驾驶员行为习惯、车辆历史出险理赔记录等因素,使车辆保险的理赔方案更加精准、科学[7]。因此需要在确定企业分级投保的机制中,引入风险概念,进一步精确得出分级投保机制。1.1企业等级划分理论。依据风险对企业进行等级划分,是以风险管理理论作为基础,结合风险定量、定性分级,从而以风险分级来划分企业等级的一种分级方式。根据现有经济、社会、技术发展水平,我们可以将企业风险分为五级,可接受风险、有限接受风险、不期望风险、较严重风险及极重风险,按照风险等级从低到高,分为A—E级。1.2企业等级划分风险要素。长期实践指出,非煤矿山领域企业风险要素主要分为企业固有风险、从业人员素质、安全管理水平及以往安全绩效[8]。1.2.1固有风险。固有风险是指非煤矿山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中因生产工艺、设备设施、周边环境等因素导致的安全风险。针对不同的非煤矿山企业特点,固有风险的评估有不同的关注点。地下矿山要重点关注井下同期作业人数、开采深度、开拓方式、采矿方法、设备设施情况、采空区情况、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和周边环境等固有风险因素;露天矿山要重点关注边坡高度、边坡角、设备设施情况、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封闭圈以下深度、排土场情况和周边环境等固有风险因素;尾矿库要重点关注库容、坝高、汇水面积、筑坝方式、库址地质条件和周边环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