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营利性科研机构调研报告1引言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的科研管理工作具有公益性的特征。非营利性科研机构主要面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研究成果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不具有排他性及竞争性。公益型研究的内容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技术推广和服务。公益性的定位取决于科研活动的服务对象,即主要服务于社会效益显著而经济效益不明显的行业或产业,同时由于此类科研机构使用国家的财政资金,要最大限度地体现和维护公众利益,为国家的特定目标服务。科研项目的立项原则应体现国家的战略目标需求,充分考虑非营利科研机构自身的能力与优势所在,同时资源能否充分利用,研究的成本和预期效益也是决策的参考因素。科研项目的运行管理过程中,其中心的任务是保持科研工作效率的最大化,保持科技资源得到最佳配置。科研管理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它具有三个层次。第一,科研环境的开放性。科研活动是一个复杂变化的系统,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不确定性,同时具有一定的风险。科研活动的根本宗旨和动力在于创新,非营利性科研机构保持一个畅通、开放的研究环境,吸取各方面的有用信息,对于提高科研人员的研究素质和科研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国家战略任务的不断调整,科研工作是在各相关领域之间发展形成的一个相互渗透、影响、交叉和促进的过程。其次,科研管理中要避免“内部人”现象的发生,保持开放性不可或缺,这样能够体现科研竞争活动的公平性、公正性、公开性。第二,科研人才的开放性。非营利性科研机构和外部单位之间人员的合理流动是促进提高人的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提高科研人员之间的竞争意识以及赶超同行业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意识,同时,人才流动的畅通可以不断地为科研机构带来新的思路、新的创意,保持科研机构的活力。第三,科研成果的开放性。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的科研管理中要贯彻公益性的要求,真正使科研成果发挥最大社会效益,使科技资源实现科学合理的配置,提升国家整体科技竞争实力。第1页共6页要做到科研成果的全社会共享,建立信息和科研设施的基础平台,打破部门、行业间的界限,提高科研设备的使用率,减少设备的盲目引进,重复购置。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科研管理是对科研工作运行过程的管理,其基本宗旨应在于最大限度地提高科研效率,提高科研设备、成果数据的共享程度和利用率,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高质量地完成国家战略目标。科研工作的运行过程包括科研活动的全流程,具体有:科研规划、先题立项、组织实施、质量管理、验收评估、成果使用等内容,相应地科研工作的管理也涵盖了对上述各个环节的管理和监督,此外,科研活动的支持系统、有关科研成果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外部科研机构或单位的交流合作也是科研工作运行和管理的延伸。科研管理应该根据科研工作的特点,通过对科研工作自身的规律及其外界环境与条件的发展变化的不断认识,不断完善和发展科研管理体系,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和促进科研工作的发展和需要。科研支持系统的职能是为一线科研人员服务,对科研硬件设备的服务与管理,其性质是科研活动的后勤服务基地。其工作重点是通过建立并执行较为完善的保障制度,尽可能地将与科研相关的硬件设施、信息网络的配套服务,将因保障工作的不到位、不及时而可能对科研工作产生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科研支持系统位科研人员提供开展各项研究活动所必须的环境与条件并管理好这些硬件设施和信息网络。2我国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科研管理的现状和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科研事业单位实行院所长负责制的改革,改变原有的统得过死,僵硬的管理体制,科研院所具有更大的自主权。到1992年为止的这一阶段,主要解决科技经济两张皮,实现“科技长于经济”,科研院所可以从事经营性的经营活动。1992年以后,提出“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实行科研机构的分类改革。自1999年开始,我古的政府所属的研究开发机构开始了以机构转制位重点的重大组织结构调整。*年公益类科研机构的改革开放启动,一部分有市场能力的科研院所进行企业化经营。对于不能面向市场,没有营利能力又确实需要政府支持的科研机构逐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