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养成了学习进步了——一名后进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案例背景】“他一问三不知”、“上课只是睡觉”、“作业从不交”……许多老师一提起九年级三班的王鑫就有道不完的心声,他是科任教师公认的学困生,甚至有些老师认为他智力上有问题。【案例描述】我刚接任了王鑫他们班的历史课的教学,就听老师这样说,这难免激起了我从心底想会会王鑫这位“大侠”的好奇心和强烈欲望。我通过侧面了解,原来王鑫的母亲常年在外打工,父亲又是赤脚医生,经常走访出诊,直接监护人父母亲不能对其陪护和教育,而他也只能由爷爷和奶奶照看生活起居。王鑫姐弟四人,身为老四的他是唯一的男孩,自然成了家中的掌上明珠,用我们这里的方言说:势蛋蛋。只要回到家中,电视机便是他生活的中心,包括吃饭和睡觉(看电视到自然睡着)都离不开电视。当爷爷奶奶问及家庭作业是否完成了时,他总以“在学校早已完成了”为借口搪塞过去。正是因为这样的生活环境,使他养成了自由、散漫、说谎、懒惰、不求上进和唯我独尊等不良行为习惯。但是,我也了解到:王鑫平时最爱搞一些“破坏”活动,就是把家中的“物件”大卸八件,然后尽量让它们复原,虽然失败过,但多数时候会安装如初。据他爷爷说,家中的电视柜还是王鑫自己套在一起的;还有一点就是王鑫还爱在同伴中讲故事,他经常把从电视上或者小说上看过的故事添油加醋地大肆渲染一番,然后讲给同伴听,因此在他的屁股背后总是有一些小伙伴跟随。各科作业与他无缘(从不交作业),当然我的历史作业也不交,学习成绩自然是一塌糊涂,上课总是在昏昏欲睡中度过。【案例分析】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随着年龄增长,青少年的自主性和选择性越来越强,许多事情他都应该信任他自己的行动去应付,因为他不能永远受人监护;只有给他良好的原则与牢固的习惯,才是最好的、最可靠的,所以也是最应该注重的,因为一切告诫和规则,无论如何反复叮咛,除非确实形成了习惯,会是不中用的。”王鑫同学正是其直接监护人爸爸妈妈不在身边,而爷爷奶奶又爱孙心切,几近于溺爱,从而养成了一系列的不良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作为道德素养的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时期没有成为习惯,那么,所造成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但是,细细分析,王鑫同学的闪光点也不少。如动手操作能力强,记忆力好;动口能力也不弱,语言表达清晰;组织能力不赖……从整体上来看,王鑫同学的本质是好的,优点特别多,思想品质方面也没有问题,只是习惯成自然,养成了一些不好的习惯而已。如果我们以他的优点为突破口,正确引导,逐渐改变不良习惯,或许能够使他转变到良性发展的方向上来。【对策】一个人如果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将受益无穷。我首先从王鑫同学不交作业是问题入手,对他我特事特办:给他“吃偏食”,作业的量少,而且让他抄作业,固定了一名学习比较好的同学每天督促他完成抄作业的任务。第一次作业交了之后,课堂上我就表扬了他,当时我观察到,明显他脸上洋溢着不好意思和自豪的表情,这说明表扬起到了作用。经过一星期的“抄”,开始向“做”发展,历经了两周“蜕变”之后,王鑫的作业能够“自理”了。另外,我抓住他善于讲故事的特点,课堂上让他讲一些当地历史小故事,开始他没有自信心,讲的断断续续,七零八落,我当场就表扬了他,而且给他一个“历史通”的外号,第二节课、第三节课一次比一次好,以后的课堂提问他总是第一个举手。学习成绩也从20多分进步到了70多分,中考中历史是王鑫唯一的及格科目。毕业那年,适逢学校安排的自制教具展评活动,王鑫自制的滑动变阻器获得学校展评一等奖。针对他的这些变化,通过上课表扬鼓励和单独谈心等形式,使他逐渐改掉了原有的不良习惯。【结论】王鑫同学通过一段时间的教育之后,改掉了身上的许多坏毛病,学习由被动变得主动起来,也从学困生的队伍里走了出来,向进步生的方向发展。这主要归功于良好习惯的养成。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教育的本旨在于培养能力、养成良好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中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内容,其好坏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和未来。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把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摆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