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智慧的语文教师——读《名师透视:语文教学智慧篇》(上编)石璟青春语文、生命语文、紫色思考、绿色语文、作文餐厅、生态课堂……还只是在序言中,这一个个新鲜词语就扑面而来,让我有应接不暇之感,更有急于阅读之冲动。因为从教近二十年,以为固守了三尺讲台就固守了语文教学阵地,以为走进了四方教室就走进了语文教学的殿堂,而对于教学理论、中国语文教学的发展特别是现状,却知之甚少,可以说就是一个闭门造车还自鸣得意的门外汉!打开《名师透视:语文教学智慧篇》,就像打开了一扇通风的门,吉春亚、韩军、程卫东、熊芳芳、王崧舟、史建筑……这些名字让我看到,在这浮躁喧嚣的时代,还有这么多语文名师在语文课程改革的第一线仍然痴心探求着“教学的真义”,守护着一颗纯美的“教学大心”!走近他们,就像找到了一群良师益友。吉春亚老师像美丽聪慧的师姐。她说“语文课切莫肥人田而荒己园”,反对淡化学科界限的所谓“综合”,让我想到了自己曾义愤填膺地批判一节《长亭送别》公开课,整节课老师让学生唱歌、画画、演无厘头小品,热闹非凡、笑声不断,却没让学生翻一下书、读一段课文、品一个字词!当我愤怒地指责这节课是对语文教学的亵渎,是对经典的亵渎的时候,该是与吉老师心灵相通的吧!她批判语文教学与多媒体贴过密的心,呼唤回归语文的本色。让我想到了自己多年前曾傻乎乎的带着简单得只有三张幻灯片的课件去上海参加以“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为主题额说课大赛,当评委老师问我怎样看待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关系时,我说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手段,应该为课堂教学服务,没有必要时,一张幻灯片都嫌多!如果吉老师听到,也会和评委老师一样点头同意吧?韩军老师像知识渊博的师长。他与五四新文化接上源头,进行新语文教育观的建构与探索。在新语文教育下,他不厌其烦地算着账:幼儿两年至少听73万字而中学生6年51300分钟的语文课,才听区区36万字!明确的数字对比出一个明显的事实,那就是现今语文教育的低效,不注重积累!于是,他提出应“举三反一”,回归语文教育的“积累”之本。不是没做过让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的尝试不是没听过拓宽学生阅读视野的说法,但这么震撼的数字对比,让我深深感到这样做的紧迫性!书中,高万祥老师这样来形容当今学生的阅读现状:以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现在是读两本书(课本和练习册),行三里路(家和学校)!多么形象的说法!多么深刻的见解!高老师说:能对“教什么”进行选择才是教师优秀和成熟的标志!我想,是时候对自己进行整改了!史建筑老师与我同年,但其学识与才华,更像一个成绩遥遥领先的优生!他曾开列过语文教师身上的关键词:诗意、智慧、敏锐、洒脱、儒雅、激情、幽默、严谨、悟性、良心。其实,他早已把这些关键词整合于一体而生成为一种他独有的个性气质。在执教《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有学生提出本文的标题只是一个副标时,他顺势建议学生为课文拟一个正标题,让学生与语言来了个“亲密接触”。我窃喜:我设计的为《祖孙之间》拟标题的做法居然与他有异曲同工之感!史老师在《荷花淀》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读作品开头“跳跃”一词的意蕴,在《为了忘却的记念》的教学中,又同学生们共同挖掘“原来如此”一句的深刻内涵。我窃喜:我几年前写的论文《深入解读文本,还需咬文嚼字》看来不是在胡说八道!他还在教学中让学生创作对联、诗词,我窃喜:自己身为州诗词楹联学会会员的这一套做法并不属于旁门左道!熊芳芳老师说,用语文编织生命的浪漫锦缎;王崧舟老师说,让语文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史绍典老师说,呼唤广博优雅的生态语文教育;李卫东老师说,用情感智慧写美丽的语文故事……他们的智慧与思想,就像黑夜的河上泛起的粼粼波光,抬起头,你会发现:原来那是整个月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