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1节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本节是光学知识的第一节光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如果处理不好,可能造成学生只能机械地记忆,很难真正理解,不利于后面的教学。课本首先展示了三幅图,使学生感受到五光十色的大自然的美丽,教学中还要列举大量和光的传播有关的现象,由这些现象自然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光是通过怎样的路径传播的?从而点出本课探究的主题——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及其应用,并让学生知道光的传播速度是最快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传播。.知道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的应用。2.认识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自然界中最快的,记住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过程与方法1.通过,让学生初步从生活或自然现象发现问题,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2.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的能力经历“光是怎样传播的”探究过程,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使学生认识到光现象与生活自然密切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能领略色彩斑斓的光之美,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教学重点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通过对各种光现象的介绍,让学生初步学习观察到的生活或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这些问题。教学难点培养提出问题、表述问题的能力。为了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学中设置了“三个学生实验”,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到光在透明的气体、液体、固体中的传播径迹,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为突破难点“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在教学中设置了一个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如何能通过两个小孔看到物体,从而知道埋电线杆、站队、射击瞄准等都是类似的现象;亲身体验小孔成像是怎样形成的,加深了学生对光沿直线传播及应用的理解和掌握。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1.学生分组:激光笔一支、一、装了水的杯2.教师:教学过程设计授课内容与过程设计学生学习活动设计预期目标新课导入:多媒体展示图片:手影、日偏食时,太阳通过树叶间的小孔在墙上成像、日食与月食问:这些现象都与什么有关。师:这些现象都与我们这一届学习的内容有关。学生结合小学自然科学中的知识积极回答通过列举日常生活中学生了解到的现象,通过提问究因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新授(一)光源展示图片:1、通过让学生总结图片的共同点,得出什么是光源。2、结合图片,让学生把光源分成两类: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3、你还能举出哪些光源?重点点拨(多媒体展示):月亮是光源吗?我们平时所看到的月亮,只是反射太阳光而已,并不是月亮本身发光的,因此月亮不是光源!学生小组合作自学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学生讨论回答通过观察分析,得出答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加强对光源的理解。(二)光的直线传播1、光的传播(1)多媒体展示图片:光在(黑暗的夜中)气体中的传播学生总结得出结论:(2)光在液体中的传播分组实验:激光笔,盛有茶水的烧杯并让学生展示实验。(3)光在固体中的传播分组实验:激光笔,梯形玻璃砖并让学生展示实验。(师:指导学生怎样才能清楚的观察到光在玻璃砖中的传播)师:通过实验,大家能得到什么结论?(4)展示图片:太阳在地平线以下,我们就能看见:介质不均匀,光的传播会发生弯折。师:光是怎样传播的?学生实验,从多个角度展示光在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并得出结论学生回答学生讨论后回答培养学生的设计实验,观察现象、总结归纳的能力。相互补充,加深光的传播的理解。2、光线:(1)怎样表示光线?(2)光线的表示方法: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3)问:是否看到了一条条的光线?(4)给出常见、常用的点光源发出的光线、平行光线(太阳光):学生自学给学生建立“模型法”3、用光沿直线传播解释实例(1)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在不透光的物体后面,光照射不到,形成了黑暗的部分就是物体的影子。(图片展示影子的形成)(2)日食月食的形成:视频播放:天体运动、日食形成、月食形成。师问:日食、月食形成时,地球、月球、太阳处于怎样的位置关系?(3)小孔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