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知识点一:论点及提炼知识点二:论据及作用知识点一:论点及提炼论点: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论点的特征:论点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是明确的判断(包括肯定和否定),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陈述句。找准论点的方法:一看题目,二看开头,三看结尾,四看中间,五总结归纳。(如果问中没有适合作论点的句子,则需要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论点的提出(作者是怎样提出论点的?)1、文章标题直接亮出中心论点。2、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3、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练习:①《论语·为政》有言:“见义不为,无勇也。”自古以来,见义勇为的侠义心肠,总是受人崇敬。传统戏曲《除三害》里对周处劝善规过的时吉老汉、《锁麟囊》里扶危济困的薛湘灵、《秦香莲》里慷慨赴死的韩琪、《赵氏孤儿》里舍己为人的程婴……还有众多正史、野史里大义凛然的忠良豪杰,代代相传,感人至深。时至今日,见义勇为的“仁义礼智信”,在凸显民族精神,凝聚万众信心上,更被认为是社会上最美的“正能量”!题目: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提出中心论点的?文章通过引用名言及列举传统戏曲中众多见义勇为的英雄形象引出中心论点。①读书是获得学问的重要途径。好读书还必须会读书,那么究竟应该怎样读书呢?古今中外很多学者用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不动笔墨不读书。②“不动笔墨不读书”可以强化记忆、训练思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的成功就是由此开始的。一次,富兰克林买到一本《旁观者》的刊物,便边读边把几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摘录下来。几年以后,他模拟原文,写出了一篇篇文章。接着,把自己写的与原文比较,发现自己的缺点,就把它改正过来。这样下来,他不仅掌握了作者的观点,取到了“真经”,而且学习了作者的思维方法,锻炼了自己的创造力。③“不动笔墨不读书”也可以积累知识、练习写作。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学者、诗人顾炎武,在大量阅读的同时,按经文、吏治、诗赋、史地一一摘录,编写,增改;几十年读书不辍,动笔不断,一部见解深刻、考证翔实的《日知录》也就随之问世了。其他关于读书的书,古的如《读书止观录》,近的如《书香信》、《耕堂读书记》——都是“边动笔墨边读书”结出的累累硕果。不动笔墨不读书④“不动笔墨不读书”还可以给后人留下绮丽的精神瑰宝。金圣叹精于批注,他在读书时将精辟的见解写在字里行间、书眉页脚,对后人阅读原著有莫大的帮助。他在读《水浒传》时所写的批注入情入理,深刻而独到,为我们鉴赏《水浒传》打开了一扇天窗。那些绛色的批文虽隐于原文旁侧,却犹如缀在锦缎上的红宝石,熠熠生辉!还有朱熹批注的《大学》、《诗经》,毛氏批注的《三国演义》,脂砚斋批注的《红楼梦》,无不给后世留下了丰厚而珍贵的财富,成为了我们精神的食粮,智慧的营养。⑤然而,“动笔墨”也不能随心所欲。它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在认真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做到忠实于原文内容,尊重作者的观点;另一方面也要对自己留下的墨迹做定期反思,总结修正。这样才能真正吸收作品精髓,丰富自己的内涵,提高修养,增长才干。⑥总之,“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建造自己学业大厦的良方,它能让读者更深入地领会书中的真谛,让书香飘得更远。问题: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围绕中心论点从哪三方面进行论述?(1)不动笔墨不读书.(2)“不动笔墨不读书”可以强化记忆、训练思维;“不动笔墨不读书”也可以积累知识、练习写作;“不动笔墨不读书”还可以给后人留下绮丽的精神瑰宝.知识点二:论据及作用论据分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如何概括论据?1、谁+做什么(或怎么样)2、谁+名言分析论据的作用:文中列举了……事例或引用……的名言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注意:所论证的那个观点未必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有时可以是文中的分论点。根据论点补充论据:补充事实论据时要注意:1、要选择真实而典型的事例;2、要概括论述,切忌长篇大论;3、叙述时要紧扣论点。补充道理论据时要注意:1、要引用名言警句、诗句、俗语等;2、引用时要完整准确,不可张冠李戴。②莫言在获得茅盾文学奖后就曾说过,希望“10分钟就忘掉获奖这件事”。因为他深知,“得奖之后就会有各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