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课内文言文专项复习(期中)一、阅读《孙权劝学》,回答1~5题。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1.我能解释下面各句中的加点字。①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脱②见往事耳:了解③及鲁肃过寻阳:到④即更刮目相待:重新2.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有学问的人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了就行。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我们很久不见,一相见就对你另眼看待,兄长为何认清这个道理这么晚啊!3.有两个成语典故涉及到本文,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我的关联:吴下阿蒙、刮目相待。。4.本文虽短,但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请各用一两个短语来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孙权:关心部下、对部下要求严格、善劝吕蒙:乐于接受劝告、勤奋好学鲁肃:鲁肃是一个有大谋略、大才干的人,是一名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实干家。5.这篇短文省略了一部分内容,你知道是什么吗?结合我们已掌握的写作知识,谈谈这样写的好处。省略的内容:吕蒙的学习过程因为这一部分与中心内容无关,可以省略,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间,详略得当,使中心更加突出,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二、阅读《伤仲永》,回答1~6题。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金溪人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五岁时,从未见过书写的工具,(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借邻居家的给他,(仲永)立即书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他的诗把赡养父母、团结民族当做主要内容,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这首诗。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仲永能)立即完成,他的诗中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此感到惊奇,渐渐以宾客之礼(款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仲永)这样做有利可图,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从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了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当。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来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完全变成了平常人。”我说:仲永的通达聪慧就是先天得到的,远远胜过一般有才能的人。最终成为常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他的才能是先天得到的,这样有才华的人,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都变成了平常人;现在没有先天有才能的人,本来就是平常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1.我能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①世隶耕:时代都是耕田的②指物作诗立就:从此,只要有人指定事物让他写诗,仲永立刻完成。③稍稍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④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通“攀”,牵,引2.我能判断出下列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c)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C.余闻之/也久。D.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3.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②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4.用自己的话说说: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我的理解:没有受到后天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