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开阔感情悲壮——《登岳阳楼》教学设计蒙城六中语文组李伟伟一、教材分析《登岳阳楼》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第二单元,本诗是“诗圣”杜甫五言律诗的代表作品,诗歌中开阔的意境和悲壮的情感都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特点,所以学习本诗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杜诗的了解和诗歌鉴赏能力的提升。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所以在这首诗的学习上更应注重诗歌情境的再现,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和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中特有的意境美,在这个基础上进而去探究诗中的情感,完成对诗歌的深层次阅读。二、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在长时间的诗歌学习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诗歌鉴赏方法,对杜甫的诗歌也有所了解,再加上第一单元对“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诗歌鉴赏方法的学习,在理解本诗的情感上难度不大。但在诗歌的语言赏析和起承转合上,仍缺少深入的探究和赏析,所以仍需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深层次的阅读。三、三维目标1、在多次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2、学习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和“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鉴赏诗歌,探究诗中的情感。3、熟读成诵。四、教学重点学习用相关的诗歌鉴赏方法探究诗中蕴藏的浓郁情感。五、教学难点探究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完成对文本的深层次阅读。六、教学思路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探究诗歌情感。七、教学方法诵读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八、教学准备教材,电脑,朗诵音频,多媒体课件。九、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视具体学情选择其中的一个导入方式)1、对联导入b9f31a6c-7f5f-45fb-bd1a-263e9e64d93c.doc:第1页共4页清代文人窦垿曾在一座著名的建筑上写下这么一副长联: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曰?儒曰?吏曰?仙曰?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PPT课件展示)大家知道这座建筑是什么吗?(学生讨论,引出“岳阳楼”)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上联中提到的“杜少陵五言绝唱”——杜甫的《登岳阳楼》。(板书课题)2、复习导入大家还记得我们初中学过的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吗?其中有“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这样的句子,其实范仲淹这里所说的“前人”里就有一个是杜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这首《登岳阳楼》,看看他笔下的岳阳楼是什么样的。(板书课题)二、知识积累1、作者简介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唐代诗人,河南巩县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学生介绍,教师补充,重点强调其追求和“诗圣”称号)2、写作背景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冬时节。当时,诗人处境艰难,身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离去世只有两年。当时吐蕃进攻,京师戒严,战争频繁,国家处于多事之秋。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联系其写于767年的《登高》)3、重点字词坼:chè,分裂,诗中引申为划分。戎马:借指战争。涕泗:眼泪和鼻涕。三、文本赏读(一)读准字音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诗歌。2、单个学生试读,教师正音正字,学生齐读。(二)读出节奏1、学生结合诗歌内容,划分诗歌节奏。(教师提示:五言诗的节奏划分多为二二一或是二一二。)2、学生展示,教师引导明确(PPT课件展示)。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3、学生齐读。(三)品读情感1、通读全诗,把诗歌内容翻译一下,说一说本诗主要写了什么?(学生思考展示,教师引导明确:PPT展示)b9f31a6c-7f5f-45fb-bd1a-263e9e64d93c.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