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四月》同课异构听后心得语文组程丽4月23日很荣幸到库尔勒市七小聆听了来自巴州各地的七位老师所授得《乡村四月》,听后颇有感触,现在就和大家分享我的听课心得,如有不足,请予指正。第一,七位老师的教学设计存在三美:视觉美,听觉美,幻觉美。视觉美,在课堂上,七位老师充分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我们展现了乡村四月的美景:(即水色天光图,云雾缥缈图,蚕茧丰收图,农夫插田图,游鸭戏水图,田间水牛图,蝉鸣蛙噪图等等。)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景。听觉美,课堂上,老师们不仅领略诗歌带给我们的美妙意境,而且,也让孩子们享受了听觉的盛宴:诗歌的吟诵,诗歌的吟唱,诗歌的节奏,以及回荡在教室里的悠扬笛声,布谷催春时的声声啼鸣等等,让孩子们在和谐悠扬的乐曲声中快乐地学习诗歌,身心愉悦,陶冶了性情。幻觉美。在课堂上,七位老师在创设视觉和听觉情境展现诗歌的基础上,还极大地拓展了孩子想象的空间,让孩子的思绪飞出了诗歌之外,把乡村四月那种鸟叫了,花开了,草绿了,水涨了,雨下了,人忙了的情境充分展示出来,并且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联想到牛忙着耕田,杜鹃鸟忙着唱歌,蚕忙着吃桑叶,结茧子,家里人忙着给家畜准备饲料,小蜜蜂忙着采花酿蜜等等。大大丰富了诗歌本身所呈现的画面,让孩子的想象插上了翅膀。第二,课堂上师生的表现和谐自然,精彩纷呈。老师的语言美,在七堂课上,老师的教学语言干净利落,无论是导语还是过渡语都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明净而活泼,富有鼓动性和启发性。把教学活动从一个环节带向另一个环节,从一个高潮推向另一个高潮。老师的评价语不仅富有鼓动和激励性,同时评价得体,没有一味的“赏识鼓励”所带来的浮泛。比如,开发区一中曾珍老师在启发学生通过看到的画面说出自己想到什么时,学生精彩的回答:朴素之中有抵不住的美丽。江老师的评价语是:原来真正的诗人在这里。这句评价简洁而得体,中肯而不带有丝毫的做作。是自然天成的评价。师生的互动和生生的互动精彩有趣。在整堂课上,老师能够把课堂还给学生,通过学生的活动推动教学的进程,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极高,这是两节课的又一大亮点,老师引导精巧而又睿智,学生表现活泼而又聪明。第三、以读为主,使学生读出韵味语文教学注重以读为主,古诗教学中的读更为重要,只有进入诗歌意境的最高层次的读诗境界,才能领悟到我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格外注重对学生读诗的训练。从大的环节上看是分为“初读——按节奏读——品读——带着感情读”等有层次的、递进的读。在读的指导上做到了“自由读,力争读正确、流畅;按节奏读,读出诗的韵律;想象画面读,读出诗的情感;创设情境读,读出诗的意境”。在读的过程中,做到了学生读得形式多样、读得层次分明、读得情感酣畅。整节课,通过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出了感觉,读出了魅力。还通过品味语言、想象情境来引导学生读出了味道,读出了情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每读一次都是一次不同的情感体验。第四、感悟诗情,促学生想象画面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通过氛围的创设、情感的铺垫,引生入画。让学生从读中感悟乡村的美景,从而进一步理解诗意,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想象勤劳忙碌的人们,把仿佛看到的、听到的情境、感受,用自己的诵读传达出来,从而化语言文字的符号为鲜活的画面,鲜活的意境。让学生通过想象感悟诗意,学生学得自然其乐融融。第五、重视学法,让学生习得方法教师在课堂上重视学法指导,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不仅让学生实践感悟,还帮助学生提炼方法,授之以“渔”,举一反三。每节课的教师随时注意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在初读之前,让学生联系以前诵读古诗的经验,说说怎样读古诗比较好。这样联系已有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读诗该注意的问题,在初读时就可以达到一定的目标;学生在品读古诗之前,让学生在小组内按照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来认真研读古诗,并提示了学生学习的方法,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不会盲从,学得自然扎实,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品读古诗的时候,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并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