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课堂运动损伤的预防策略摘要:体育课的任务是增进学生身体健康,增强学生体质。如果在体育教学中忽视安全教育,就有可能发生运动损伤,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健康,甚至造成终身的残疾。因此,体育教师在体育课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安全教育,应了解并掌握运动损伤的发生原因、预防措施及发生运动损伤后的现场急救处理,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关键词:运动损伤发生原因预防一、预防运动损伤的意义:体育运动过程中发生的损伤,称为运动损伤。参加体育锻炼是为了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更好地为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祖国服务如果在体育锻炼时,不重视运动损伤的防御工作,没有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就可能发生各类伤害事故,轻者影响学习和工作,重者可造成残疾甚至危及生命,对国家和个人带来不应有的损失;亦严重地妨碍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并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因此,积极预防运动损伤对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有着重要意义。二、造成体育课损伤的原因分析:1、教师方面。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起指导传授作用。课的组织是否合理,教材选编是否合适,教学手段是否正确,安全措施是否准备充分都会直接影响课能否顺利进行。课中出现损伤事故对于教师方面而言,有四方面原因:(1)专业思想方面:对于一位专业思想牢固的体育教师而言,备课、组织上课、课中安全方面都应有充分的准备。专业思想不牢固,上课责任心不强,随便应付一节课了事,不会充分备学生、备场地、器材、备教材、更不会在课中做好安全措施,那么课中容易出现运动损伤。(2)专业技术和知识链接方面: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是体育教师上好课的另一重要因素。如果专业技术不过关,教授的动作出现技术性错误,这样容易出现伤害事故;另外没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仅有满腹理论和只会自己做动作,而不会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手段,也是出现运动损伤的原因之一。(3)教法方面:每节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不一定合乎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师在观察学生的思维、情绪、行为的基础上及时改变教法,创设情境,力争与学生产生“共振”。而不是以强硬、命令的口气逼学生运动。无可选择的运动,不可避免的损伤。(4)注重个体差异:同一个动作对于不同的学生掌握情况不尽相同,教师不能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有些学生体质较差,往往不能按要求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如勉强让他们学习,就会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形成恶性循环,进而导致运动损伤。2、学生方面。学生是体育教学的主体,教学是教与学相互配合的,体育课中出现运动损伤对于学生方面而言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分析:(1)安全意识。很多学生上课前无心听教师讲的安全措施,练习时往往由于技术较复杂或难度较大而造成损伤。(2)身体素质差或技术动作不正确。学生身体素质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其运动时的力量、速度及耐力;肌肉力量和弹性差,反应迟钝、关节灵活性和稳定性不够这都可能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例如,进行“跳马”运动时,如果助跑速度不够,必然影响起跳高度,结果因跳不高而被器械绊倒致伤。此外,在体育课中,学生能否正确把握动作要领,也是导致运动损伤的原因之一。例如,在做前、后滚翻动作时,如果头部位置不正,团身不好,就会造成颈椎挫伤。(3)学生的心理状态欠佳。首先,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思想不集中,在体育运动中,不能客观冷静地分析运动中的各种主客观因素,过于自信,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在活动前准备活动不足,对困难的估计不够,易引起急躁、急于求成的心理进而造成运动损伤。其次,学生对自己信心不足,害怕失败,害怕会引起教师的批评和责怪、引起同学们的嘲笑,因而在运动中会显得过于紧张和焦急。例如,在跨栏、跳马、跳高等项目中由于垫步、起跳点不准而造成损伤。其中场地器材方面:场地不平,跑道太硬,器械质量不合格或安装不牢固等客观因素与损伤的发生也有直接的关系。此外,运动时的服装和鞋袜不符合运动卫生要求。这些也是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三、预防运动损伤的措施。1、加强思想教育。在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比赛中,克服麻痹思想,平时加强安全教育认真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发扬良好的体育道德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