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一个古老的国家,它的每一个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优美的诗。优优优优优----梳理探究汉字的传说鲁迅曾对仓颉造字这一史实,作过精辟的论述,意即文字非一人独创,而是群众智慧的结晶。但以仓颉为杰出代表的汉文字创造者,终于终结了“结绳记事”的历史,开创了华夏文明的新纪元,后世誉之为“文字初祖”,中国古代“四大创造之一”,实乃当之无愧。汉字的起源——姜寨遗址彩陶上世纪70年代,考古学者又发掘出六千年前的临潼“姜寨遗址”,其中彩陶上有分散的刻划符号102处之多。又有人认为这或许是甲骨文的祖先。汉字的起源--半坡遗址人面含双鱼纹彩陶盆上世纪50年代,考古学者发掘出五千年前的西安“半坡遗址”,其中彩陶上有分散的几十个刻划符号。有人认为这或许是甲骨文的祖先。大汶口陶尊符号距今四、五千年的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刻有陶文的陶器,这些陶文与古文字已有相似之处。图为一个合体图画会意字,“炅”(热),太阳在云气之上,云气之下有五峰耸立(一说海水)。可以看出,文字是以象形为基础,由图画符号演进而来,后由史官或巫进行加工整理而成的表意文字。汉字的演变及形体按时代和字体,大体上可分为八种字体,具体如下:形成时代代表性文字主要载体殷商甲骨文龟甲、兽骨商周金文青铜器、石器西周晚期大篆(籀文)石器秦小篆石器西汉隶书竹简,帛汉代草书帛、纸东汉晚期行书帛、纸汉魏楷书(真书)纸汉字字形的演变过程甲骨文甲骨文是殷商时代(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今河南安阳小屯发现,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金文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主要应用在商代后期和西周时期。金文的象形度仍然比较高,但同时也有了线条化、平直化的趋势。金文隶书,是小篆的简便写法,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最早流行于秦代下层人物中间,相传为程邈在监狱中将其整理成一种新字体。汉代是隶书的成熟期。图为东汉《乙瑛碑》。隶书楷书楷书又称正书、真书。笔画平直,字形方正,书写简便。直至今天,楷书仍是汉字的标准字体。楷书始于东汉,成熟于唐代。图为唐·欧阳询作品《九成宫醴泉铭》。◎中国浙江的兰亭碑亭是个有名的地方,当年,王羲之在这里写下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图为《兰亭集序》的唐人摹本。行书草书汉字的一种书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章草章草起于西汉,盛于东汉,字体具隶书形式,字字区别,不相纠连。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有三国吴皇象《急就章》。今草“今草”是东汉人张芝(25—220)所创。今草是一种在继承章草的基础上,适应隶书向楷、行体发展趋势和形体上的变化,进一步省减了章草的点划波磔,成为更加自由便略的草体。图为张芝写的草书——《终年帖》。狂草◆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图为张旭作品的《古诗四帖》汉字的构成象形:日、月、山、水、人、女指事:刃、寸、本、末、上、下会意:休、牧、从、比、囚、家形声:崇、校、草、腐、室、村清代王筠统计:《说文》9353字中,形声字占82%(7697字),其余18%是会意字(1653字),象形字(264字),指事字(129字)以及转注字、假借字。;新石器时代的情书译文:在遥远的大山南面,住着一位美丽如花般的格格,我骑着剽悍的骏马去找她,一连三次都被她拒绝,我是多么彷徨和忧伤第一次见她是个大雨滂沱的日子,我托河里的鱼儿把我的爱情表达,狠心的格格却把我当作仇人赶出部落第二次见她时漫天刮起大风,风沙挡不住我的去路,我托信鸟儿来表达我的忠心,无情的格格啊,却放出猎犬把我赶出家门第三次我又去见她,天空飘下大雪纷纷,我托海东青表达我的真情,可怜的姑娘哟还是把我当成敌人,我是多么痛苦万分在遥远的大山南面,住着一个能歌善舞,又能生儿育女的好格格,我要不断地拜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