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电力公司生产技能岗位培训工作的思考我公司现有职工687名,其中生产技能人员387名,仅占56%。在生产技能人员中,从年龄构成来看,35岁以下职工211名,占54.5%,36—45岁职工100名,占25.8%;从文化程度来看,高中文化程度的137名,占35.4%,初中及以下96名,占24.8%;从技术职称来看,仅有16名职工具有初级职称,占4.1%;从技术等级来看,技师及以上16名,占4.1%,高级工83名,占21.4%,中级工181名,占46.8%,初级工107名,占27.7%。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生产技能人员在职工总数中比例较低;在技能人员中,40岁以下职工成为生产一线的主力军,他们承担着送电、变电、修试、营业用电等专业的主要安全生产任务,但大多数人员文化程度偏低,技术等级结构不够合理。因此,如何加强对生产技能岗位人员的培训,尽快提高其业务技术水平成为我公司目前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当务之急。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一、合理利用资源,形成培训整体资源优势生产技能人员的岗位培训工作,应由公司人力资源部牵头,专业管理部门和基层生产单位共同组织,明确各方责任,发挥其优势作用。人力资源部制定与公司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制定生产技能人员队伍建设培训计划及相关的培训激励政策,发挥在师资调配、培训组织管理、教学设施等资源方面的优势,制定公司高级技能人才及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培训教学的激励机制。专业管理部门掌握公司相应专业的发展规划、专业技术设备的推广应用现状和各基层单位生产技能人员素质现状、全公司优秀专业技术技能人员情况,以及他们在专业管理方面的权威性。基层生产单位发挥在培训实施、培训基础资料建设和培训的针对性等方面的优势。在具体培训工作中,由人力资源部组织,专业管理部门和基层单位配合,根据培训需求,共同研究,制定培训计划、培训目标及奖惩措施,编制培训大纲及实施方案,协调确定培训教师,按计划组织进行与生产实际工作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必要时在培训结束后,请行业协会进行技能鉴定,颁发鉴定证书。通过各方密切配合,第1页共4页合理利用培训资源,形成培训工作的整体资源优势,以达到培训目的,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二、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对生产技能人员的培训,应该摸准培训需求,以日常工作当中所用到的技能知识为重点来进行要根据公司生产和基建工作需要,考虑新技术设备的应用、新规程规定的实施、安全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员工岗位素质要求、员工职业发展方向和员工职业技术现状等实际情况,根据需要确定培训人员的多少,决定采取集中办班还是结合现场工作跟踪培训、导师带徒等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集中培训开始时,应通过考试、考核对学员掌握的知识、能力状况进行摸底测试,改变以往只进行结业考试,忽视培训的针对性和培训效果的不良状况。培训内容应密切结合现场工作实际,以实际操作技能训练为主,如带有共性问题的操作、“两票”填写、安措的制定和落实、新设备投运前的验收把关、检修结束后的验收等,辅以必要的设备原理、相近专业知识的了解等。可以结合系统内已经发生的事故案例进行典型分析,对照我们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找出实际工作当中应该注意的危险点和薄弱点,作为事故防范的重点。操作技能培训要以实际运行设备为培训模块,以设备的原理、结构、调试、故障和缺陷处理为知识技能的培训单元,实施模块化训练。学员之间通过相互交流,可以更多的发现现场带有共性的问题,培训教师要掌握现场工作人员的心理,除了知识和技能培训外,还不能忽视对良好的工作习惯养成、工作作风等方面的培训。系统内不少次事故就是因为擅自扩大工作范围、不规范着装、替别人值班时不了解工作范围及性质等原因所致。三、丰富培训手段,重视培训能力建设不能一提到培训就是讲课,老生常谈,既乏味又影响培训效果。培训手段要多样化,要与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相适应。首先,建设与现场同步或适度超前的培训设施是培训能力建设的基础。生产技能不是在课堂上练成的,也不可能仅仅靠听几节讲课和观摩演示就能练成,必须要让学员亲手操作,甚至多次演练才能形成。因而必要的培训设施是有效培训的前提。条第2页共4页件允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