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供养管理调研报告近年来,我市坚持宣传、管理、协调和督查“四轮驱动,齐头并进”,切实加强了机构编制管理,用铁的手腕、铁的纪律确保了财政供养人员管理工作取得实效,减轻了财政压力和人民群众负担,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截至2006年底,市级党政群机关和事业单位共有财政供养人员5058名,其中:党政群机关人员2142名,事业单位人员20XX名,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903名,市级党政群机关财政供养人员年增长幅度连续5年控制在2%以内。一、抓宣传,重学习,统一思想认识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减少财政供养人员,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完善国家政权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对于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政府管理能力,保证国家机器的协调运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将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提升到执政为民的高度来审视,着眼于提升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来把握,摆放到党委政府工作的全局来定位,抓住三个重点进行宣传和学习。(一)增强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充分利用各级中心组学习的机会,专题学习机构编制和财政供养人员管理的新政策、新制度及新措施,使各级领导干部不断强化责任意识,树立“编制就是法规”、“编制就是高压线”、“编制就是财政”的理念,增强做好机构编制和财政供养人员管理工作的自觉性、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提高政工人事干部的业务素质。定期举办人事机构编制业务培训班,对机关事业单位政工人事干部进行机构编制和财政供养人员管理政策培训,使之准确领会政策措施和操作规程,增强了做好财政供养人员管理工作的能力和载体。(三)营造社会舆论氛围。采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期刊等多种舆论宣传手段,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宣传机构编制和财政供养人员管理的各项政策规定和监督程序,提高机构编制和财政供养人员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和公开性,扩大社会的知情权和群众的监督权,构建良好的社会效应和舆论氛围。第1页共5页二、抓管理,重创新,健全各项制度与时俱进、注重创新,努力提高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实效性,是机构编制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注重理论性、政策性和操作性三个层面的创新,把理论研究与政策创新、政策研究与操作方式创新、推进工作与提升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从制度上探源,从规律上寻根,从工作上突破。通过完善工作制度,创新工作方式,拓展工作内容,为加强财政供养人员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不断规范机构编制的审批制度。制定了《XX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议事规则》及机构编制专项申报、统一承办等11项制度,对机构编制事项的申报程序、受理条件、审批权限等做了明确规定。规范了机构编制审批,坚持机构编制管理的“三个一”制度,即:凡涉及职能配置和调整、机构设立与变动、编制与领导职数的核定、单位性质的确定与变更等机构编制事项,必须统一由机构编制办公室一个部门审核,统一由主管机构编制工作的领导“一支笔”审批,统一由机构编制部门一家行文,其他任何部门和单位都无权决定机构编制事项。(二)着力完善有增有减的调控制度。充分利用机构编制的调控职能,确立了机构编制有增有减的原则,不断优化配置机构编制,将有限的机构编制资源向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关系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的部门及行业倾斜。对因工作任务增加确需增加机构和编制的,按照职责明确、分工合理和机构精简的原则,主要通过内部整合和调剂解决所需的机构和编制;工作量明显减少、业务范围明显缩减的,及时核销或调整机构、核减编制。(三)严格实施计划管理的增人制度。注重从源头上加强财政供养人员管理,严格实施了机关事业单位增人事前申报和计划管理制度,每年年初由用人单位根据单位编制空缺情况和工作需要申报年度增人计划,经机构编制部门审核后报组织人事部门复核。组织人事部门严格按照本年新增财政供养人数不超过上年财政供养人数的2%拟定增人计划,并按照既定原则分配增人计划,报经市组织人事调配领导小组批准后方可按有关第2页共5页规定实施。(四)建立健全人员实名管理及公示制度。通过建立《机构编制管理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