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建文小学28夏浩彪用正面|、唤积醒极学的生“的贴自标信签效应”用正面、积极的“贴标签效应”——唤醒学生的自信姓名:夏浩彪单位:深圳市龙岗区建文小学序号:28班级:心理健康教育C证培训(龙岗如意小学班)摘要: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面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在心理学上有一种“贴标签效应”,是指给某人贴上标签,导致此产生与标签一致的行为,“贴标签效应”对学生的行为起一定的定向作用,即是我们常说的树立奋斗目标,让学生为了这“标签”的目标而改变自身的缺点和毛病。而我们在生活当中却喜欢给别人“贴标签”,而经常忘记给人带来的导向作用是否充满正能量的!以下我分享的教育故事,看能不能给我们喜欢“贴标签”的老师带来思考?上个学期我接手的班级中,有位叫钟俊达的同学,上课要么扰乱他人学习,要么情绪低落;下课胡乱打闹,同学间经常闹矛盾,同学们都嫌弃他;不做作业,各门功课单元测试经常不及格……每天不是科任老师就是学生向我告状。是班上有名的“捣蛋鬼”,真让我头痛。于是,我找他谈话,希望他在学校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以学习为重,自我调节,自我改进,做一名合格的小学生。但经过几次努力,他只在口头上答应,行动上却毫无改进。看到他不思进取,我的心都快凉了,有时生气时,会怒斥他就是一颗“老鼠屎”。有时心想:“算了吧,或许他就是那根‘不可雕的朽木’”。不理他的那几天,他便变本加厉地闹起来!此时,我觉得逃避不了,必须正视现实!首先要对症下药,问题出在哪里呢?他的“病根”是什么呢?我着手进行调查研究:问教过他的老师,平时都犯哪些同样的错误?有表现好的时候吗?表现好时爱做什么?通过调查我知道了他有“好胜心”。我很高兴,找到了切入点,我的第一步让他做爱集体的事:班上的笤帚坏了,我让他修;班上窗户每天由他关。他做这些事很乐意,也做得很好。我就及时在班上表扬他,并封他为“劳动小能手”。他得到我的表扬就越发热爱班集体了。与此同时,我开始着手了解他学习上的情况,发现他上课什么也不学,玩东西,啃手指,左右乱转,要么去招惹别人,要么只管自己做小动作。不愿完成作业。偶尔只写数学作业,其他学科作业全不完成,英语是不会,语文不愿写。没有朋友,同学们都不愿跟他玩,谁也不愿跟他坐同桌。严重缺乏自信。和他对视,眼神总是飘忽不定,似乎总有什么事情怕你知道,感觉他的心灵被蒙上了阴影,结成了冰,任凭阳光多么强烈,也别想照进来。上学背着书包到学校,只是变成了一种应付,他已经找不到学习激情点,该学的进展很慢,不该学的习惯总在孩子身上出现。孩子的自身的缺点和出现的问题很多,很难找到突破口。这时,突然想起他的好胜心。通过家访、询问其他的同学,我才知道他以前的学习基础不太好,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却不见效,就丧失了学习的信心。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材料”,总觉得被人瞧不起,意志消沉。平时与大家的接触也越来越少,就是为了躲避其他同学,担心和他们接触而受到伤害。在钟俊达同学的生活经历中,不是受到家长的责备、打骂,就是被老师批评、训斥,被同学挖苦、讽刺。因而产生了很强的逆反心理;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动脑筋,在学习中遭多次失败,就产生了厌学心理,认为功夫花了,没有用,不如不出力。我找到了他平时表现出来的各种“逆反”是因为他长期得不到“关爱”及大家有意无意给他贴的各种“标签”。俗话说“关爱是一种力量”。我何不以用“爱的标签”来解决他的思想问题呢?于是,转化他的行动在悄然中进,首先,我要求班上的学生接纳他,并在学习上给予帮助。接着,多找机会给他贴上有积极意义的标签,如:“劳动模范”“进步之星”之类的。最后,经过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使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也不再逃避学习,同学们也乐意跟他交往了,成绩也有所提高,人也开朗不少。老师和家长都很欣慰。其实,学生的心灵是最敏感的,他们能够通过老师对自己的态度来判断老师是否真心爱自己。同时,他们也渴望老师能够时时刻刻关心爱护自己。而做老师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