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考核评估机制的若干思考考核评估机制的核心是岗位目标责任制,也就是以指标体系为核心,责任体系为基础,考核体系为动力,辐射形成目标管理网络,使绩效联动提拔,提拔牵动绩效,达到良性循环,不断优化,不断挖潜干部的潜在能力,以获得最佳行政效能的一种机制。能否全面、客观、准确地考核评定干部的工作实绩,是事关工商事业拓展、服务企业群众、助动经济发展的大问题。近年来,全市工商系统进一步明确了以岗位目标责任制(行政执法责任制)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业务建设和政治建设的根本目标和标准,并以此为基础实行考核评估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新形势下,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行政机关职能的不断转变,考核评估机制的部分内容和项目已不很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不断充实和完善。本文从我市工商系统近年来运用考核评估机制,实行岗位目标考核评估的实践出发,着重调研本系统在运用考核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不断完善考核评估机制,激励提高干部行政能力的想法,为系统不断提升工作水平作参考。一、存在问题当前工商系统的考核评估中,存在的主要欠缺有:一是设置的考核指标重点不突出,难以覆盖工作的方方面面,难以全面反映被考核单位或干部的真实情况。因为每个单位都有自身的具体问题,有自己的工作特点:有的局辖区内服务业等三产所占比重大,案源多;有的局辖区内渔、农业等产业所占比重大,相对而言案少费少,而考核中为了显示公平的效果,采用同一种考核指标就易造成“一刀切”,很难准确反映各个单位的实际工作情况。二是评估指标对干部考核不够完善。“德才兼备”是考核干部的一个主要原则,干部考核的主要内容是“德、能、勤、绩、廉”,但实际工作中,部分单位对干部的考察往往片面注重其具体工作能力,注重指标中量化的“绩”,而从轻了对干部思想品德的考察,对无法量化的“德”、“绩”考察深入不第1页共6页够。从近年干部所犯错误看,主要不是因为干部能力方面的问题,而是思想品质方面的问题。因此容易产生误导,认为只要能干出实绩,就是好干部,而对其所取得的“实绩”采取了什么形式、用什么手段则了解甚少,甚至难辨其真伪。三是考评指标的定量分析有欠缺。如:对单位的实绩考核采取百分比的形式进行定量分析,不适于领导干部决策、指导、管理、协调和服务工作的要求。当前增长幅度作为考评一个单位的重要依据,也就是说如果被考核单位增长(或降低)幅度大则实绩就大,就会出现基数大的难以取得高分,或是出现绝对值大(或小),而增长幅度却小(或大)的现象。如:有的单位辖区经济总量小,造成其收费难、大案少、增幅低等情况,若以此为考核依据,显然有失公平。四是考评手段不甚科学。有些考核指标的设定从理论上讲是可行的,但实际考评难度较大。例:设定工商所每月需走访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户数,若有的所没走访过或是走访数量不够,为应付考核而在走访记录台账上作做了假文章,对此考评人员较难辨真伪;再如:有的还存在为了完成收费任务,采取以费代罚等现象,考评人员由于考评时间所限而无法得到印证。五是设置的考评指标缺乏激励性。由于各项指标往往一级一级地往下挂,一级一级往下摊,逐级加码,容易忽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如:基层所的信息任务指标,既要完成省局的、市委的、地方相关部门的,还要应付市局的、县(分)局的;而少数信息任务指标与精神、物质奖励挂钩脱节,难以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造成了任务不是主动去完成,而是被动应付的局面。六是考评的导向。个别单位在考评中,较注重指标的完成比例情况,并把其作为干部工作能力的主要依据,工作中存在着以数字论成绩的现象。少数干部为了争“面子”、求“位子”,就在指标上做文章、下功夫,形成了“数字出干部,干部出数字”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考核的准确性,挫伤了一些实实在在干事的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上述问题造成的后果是:第2页共6页一是助长了短期行为。由于考核指标不科学,部分单位为了所谓的实绩,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完成目标责任,不惜从本单位利益出发,做出一些操之过急、违背企业、群众意愿的短期行为,有损工商形象;另一方面由于个别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