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粮食直补问题的思考粮食是重要的战略物资,粮食问题关系国计民生,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重大的政治问题。近年来,我州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完善了扶持粮食生产政策、地方粮食储备制度,确保了粮食供需平衡。但是,粮食直补政策执行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如何建立兼顾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的粮食补贴政策体系,值得认真研究和思考。我们在分析粮食生产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完善粮食补贴政策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一、我州粮食生产的基本情况(一)粮食生产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我州具有丰富的水土光热资源,适宜粮食、棉花、甜菜、番茄、蔬菜等农作物的生产,稳步发展粮食生产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八十年代以前,以解决温饱问题为主,粮食作物面积始终保持在农作物总播面积的60%以上。九十年代后,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和计划经济的取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快速增长,这也是我州农业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生产、特色产业规模化的重要时期。但是,同期粮食面积在种植业结构中的比重呈快速下降趋势,1995年粮食作物面积占农作物总播面积的比率低于50%,2000年下降为30.13%,2006年为23.73%,已成为影响粮食安全不可忽视的一个突出问题。2000–2007年,全州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呈现出较大的波动,可以划分成三个阶段:1、粮食生产缓慢下降阶段。2000–2003年,自治州提出了特色产业上规模的农业结构调整思路,进一步加大特色林果业、棉花和“菜蓝子”等优势产品的发展力度。同期,棉花等经济作物的市场行情看好,农民在比较效益驱动下,不断扩大经济作物和特色林果业种植面积,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呈逐年下降趋势。为保障粮食安全,2002年自治州开始建立州级粮食储备制度,当年储备粮食6.8万吨。2、粮食生产恢复上升阶段。2004–2005年,在国家实行粮食直补、粮食最低保护价、农业税收减免等政策的调控下,第1页共7页农民种粮积极性出现了恢复性的提高。同时,我州也实行了粮食每亩补贴20元的政策,2004、2005两年州财政共发放地方粮食种植补贴2054万元,粮食生产效益明显提高。2005年,全州粮食面积和产量回升到99.89万亩、40万吨,其中地方粮食面积和产量为75.86万亩、31万吨。3、粮食生产快速下滑阶段。2006年,自治州对粮食的补贴政策由每亩20元下调为每亩10元,2007收购时按每公斤补贴0.07元,州财政两年实际发放地方粮食种植补贴共640万元(其中2007年发放补贴210万元),较2004、2005年降低了1414万元。同期,由于农用生产资料、水费等出现较大幅度的涨价,生产成本大幅提高;棉花等经济作物市场价格快速拉升,粮经作物比较效益明显拉大,而粮食收购价格一直维持2004年水平(1.30元/公斤),粮食生产又出现了快速下滑的趋势。2007年,全州地方粮食面积仅为40.06万亩,总产16.43万吨,其中小麦25.26万亩,总产9.65万吨,成为粮食生产的低谷。(二)存在的主要问题。1、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目前,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相比,总体上来说收益偏低,处于比较劣势的位置,粮食生产也难以成为增加农民收入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我州小麦平均亩产414公斤,亩收入648.5元,亩成本453.8元,每亩利润为194.7元;棉花平均亩产籽棉317公斤,亩收入1489.9元,亩成本989元,每亩利润为500.9元。棉花每亩地利润比小麦多306.2元,是小麦的2.6倍,也就是说种一亩棉花相当于二亩半的小麦。同样,工业番茄、辣椒每亩地利润比分别比小麦高出360元、1038.2元,小麦的经济效益远远低于经济作物的效益。尽管如此,2007年经济作物的经济效益仍呈上升趋势,而小麦的经济效益每亩下降32.3%,进一步影响了农民种粮积极性。2、粮食生产责任不明确,储备制度不完善。建立粮食行政领导负责制和粮食储备,是实施粮食宏观调控、保持粮食市场稳定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州境内粮食储备已经形成了国家、自治区、自治州级多级储备,较好地发挥了第2页共7页以丰补歉、调剂余缺等功能,但在制度设计和运行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粮食安全“县市长”负责制不明确。州上对粮食生产的总体要求是做到“区域平衡、略有结余”,对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