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县三夏工作报告县位于徽省西北部,隶属市,国土面积2091平方公里,耕地230万亩,人口132万,辖19个乡镇(办事处、场、园区),是庄子故里、中国楹联之乡、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示XX县区、全国农业机械化示XX县区、全省文明县城和全省园林县城。2009年和2010年,我县在全省二类县考核中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科学发展先进县。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县,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立足优势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以创建“百万亩吨粮田”为目标,大力实施科技引领和项目带动,进一步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农业连续八年获得丰收(今年小麦实现夏粮九连丰),连续六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2011年,成功创建为小麦亩产千斤县,被国务院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被省政府授予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先进县光荣称号。现将县2012年三夏工作汇报如下:一、小麦生产形势2012年,县上报小麦面积168万亩,5月30日,经徽农业大学、徽省农业科学院、徽省种子管理总站、徽省农垦事业管理局、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有关专家联合测产验收,验收结果:田间大面积小麦长势长相均衡一致,差异较小,平均亩有效穗数44.80万穗,穗粒数33.60粒,千粒重按40.00克计算,理论亩产602.38公斤,85%折后亩产512.02公斤,较去年增产2.3%,全县小麦总产可达86.02万吨,较去年增产9.2%。我们的主要做法:一是开展小麦高产攻关活动,狠抓小麦高产创建。全县建立小麦高产攻关万亩示范片37个、千亩方126个、百亩点316个。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机播、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技术方案。二是加强小麦田管,夯实小麦丰收基础。2月份县财政筹资124万元,用于控制小麦旺长,防止后期倒伏。3月份利用省财政下拨小麦高产攻关活动资金900万元,用于追施小麦拔节第1页共4页肥。4月份利用中央财政下拨资金840万元,用于全县小麦“一喷三防”。三是项目整合带动,突出项目效应。将农业部小麦高产创建、小麦良种补贴、农业科技入户,省小麦高产攻关活动、现代农业发展财政支农、小农水建设、土地整理、农业开发等农业建设项目整合实施,进一步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了农业生产能力。四是健全农技推广体系,增强科技支撑能力。县有农技推广中心、乡有农业综合服务站、村有科技示范户和植保员,确保了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有效地解决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道坎”问题。五是推进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种植。全县专业合作社达597家,土地流转面积达29.3万亩。通过对土地流转的正确引导和有效组织,全县有100亩以上的小麦种植户1260户,200亩以上的小麦种植户512户,1000亩以上的小麦种植户22户。六是加强组织领导,主攻小麦单产提高。县成立了小麦高产攻关活动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实行县包乡、乡包村,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小麦高产攻关活动包保网络,有力推动了全县小麦生产再上新台阶。二、做好夏收农机服务工作全县拥有农机总动力215万千瓦,各类拖拉机8.5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4600台,联合收割机5000台,各类配套农机具19.8万台。全县设立123个农机维修点,全县130家农机配件销售网点分布各乡镇,均备足各类农机具配件保证供应。组织农机监理、培训、推广人员,进村入户开展年检年审、技术培训、全教育、新机具新技术宣传、跨区作业证发放以及现场检修服务,共开展现场服务30场次,有1000多名农机手享受到上门服务。有计划地从山东南部、江苏北部、徽六、淮南等地引机入蒙,签订作业合作5份,引机数量1000台,成立4个农机跨区作业接待服务站、搞好接待服务工作,依托农机专业合作社组建30个跨区作业队,开展跨区作业服务,增加农机第2页共4页手收入,全县已发放跨区作业证1000份。全县50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均成立了机收应急服务队,共组织应急收割机200台(其中60台为履带性联合收割机),听从农机部门调动,随机支援机械偏少的乡镇村。同时落实农机补贴政策830万元,由于补贴政策的拉动,全县新增联合收割机140台,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机具222台套,将全部投入三夏农机化生产。6月3日全县小麦开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