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群体性事件处置工作的几点思考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利益格局不断调整,伴随而来的各类不安定因素也日益增多,纠纷与冲突涉及范围扩大,尖锐和对立的程度加剧,群体性事件屡有发生,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并日益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瓶颈。群体性事件是指具有某些共同利益的群体,在其利益受到损害或者不能得到满足时,经过酝酿,采取非理性方式寻求解决问题,并产生一定社会危害的集体活动。2005年发表的《社会蓝皮书》表明,1993-2003年间,我国的群体性事件数量已由1万起增加到6万起,参与人数也由约73万增加到约307万。从我市的情况看,“十五”期间,仅市一级的群体性事件就有××起,××人参与。主要涉及的问题有:征地拆迁、国企改制、劳资纠纷、退耕还林、村务不公开、弱势群体生活困难、农民工工资兑现、交通客运市场管理、涉法涉诉等方面。这些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严重影响到了我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一、我市群体性事件现状和几种典型的表现方式当前,我市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矛盾日趋彰显,不安定因素大量增多,由此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呈现出规模不断扩展、引发原因多样、参与人员复杂、事态反复延续、组织化倾向加大等特点。据统计,2004年,我市仅市一级共发生各类群体性事件××批,参与人数××人,分别比2003年上升××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征地拆迁、复退军人要求提高待遇、国企改制、劳资纠纷、退耕还林;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为聚众上访。比较典型的表现方式主要有:(一)聚众阻断交通。主要表现为参与事件的群众非法聚集,造成交通阻塞,扩大社会影响面,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如……。(二)聚众围堵政府。主要表现为,在一部分人的组织和策划下,参与事件的群众非法进入政府或其他工作部门,妨碍机关正常工作秩序。如……,严重影响到市政府的正常办公秩序和形象。第1页共6页(三)聚众集体上访。此类形式为群体性事件最普遍的表现形式,多表现为上访群众不通过正常途径解决问题,而采取静坐、请愿等方式,在政府或其他部门门口非法聚集,施加压力。如……。二、群体性事件的特征及成因(一)群体性事件的特征。群体性事件虽然形式多变,但通过对众多群体性事件进行分析,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从众性、效仿性。近年来,一些群体性事件发生后,政府都相应解决了部分问题,对缓和矛盾及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客观上却助长了一些群众“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错误观念,在遇到问题时,以聚众的方式要求解决;2、局限性、单纯性。群体事件多数是某一特定群体利益受损而采取的群体行为,提出的口号和要求都是请求党委政府解决某一问题,不同事件之间一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此类事件容易博得一定的社会同情,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3、反复性、对抗性。如反映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事件会重复发生,甚至愈演愈烈,容易形成与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对抗;4、隐蔽性、突发性。群体事件初期总是隐蔽的,不易被发现,但随着矛盾的积累和激化,一有导火索,就会爆发;5、受策动性、可塑性。大多数参与者并非一开始就是自愿的,而是在受鼓动、诱惑、胁迫的情形下参与。群体事件基本上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具有可诱导性,只要疏导和妥善处理,就能及时化解;6、预谋性、组织性。当前群体事件向有预谋和有组织发展,事件的发生常常有为首者和活跃分子在其中酝酿、策划、串联、鼓动、组织和操纵,这些人为达到某种目的,往往采取各种手段,威胁他人采取一致行动。(二)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从群体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看,新旧体制交替产生的冲撞以及由此而滋生的社会问题,是当前大部分群体事件深层次的社会背景性根源。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过程中,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诱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有体制、机制上的原因,也有工作第2页共6页方法等方面的原因。主要是:1、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各种矛盾,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因素。体制的转换引起利益的重新分配而触及一些人的既得利益,在一定条件下这种利益冲突激化便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2、部分干部官僚主义作风严重,以权谋私甚至贪污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