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珠村“三进三同”工作组调研报告[共5篇]“三进三同”调研报告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开展“三项活动”的要求,我委精心组织开展了“三进三同”党性作风实践锻炼活动,到xx镇xx村与基层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个月时间,但是通过与村民座谈交流、走访慰问贫困群众、体验农活等形式,加深了对基层农村的了解,深刻地体会到农民的生活和需求。时间虽短,但感受颇多,受益匪浅。一、xx镇xx村的基本情况2010年全村共有891户,3335人。辖9个村名小组,86名党员,幅员面积5.68平方公里,现有耕地2822亩,林地1540亩,荒地580亩,山坪塘17口,石河堰3段,琼江河流沿1、2、3、4社,王兴公路穿境而出,2010年外出务工人数848人。农民主要依靠外出务工和种养殖业作为经济收入,没有特色产业和实体经济。全村所有的村级公路、社道路共14公里,完全是土坯公路,所有的17口山坪塘,石河堰3节都由于年久失修垮塌,蓄水能力很弱,完全不能保持灌溉。水源主要以浅水井为主,污染极大,缺水户近108户,占总数的12%。由于全村没有一个主导产业,30%以上的农户没有稳定的增收来源,全村医疗保险总体率只有75%,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人口达350人之多,绝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没有接受使用技术、经营管理和职-1-业技能培训,有几户没有稳定的住房,更没有公共服务中心,大学生村官,各项民主管理机制不建全,村规民约不完善。二、xx镇xx村取得的成效1、基础设施得到完善全村村级、社道公路16公里全部达到了泥结碎石路,并硬化了3.1公里的村级公路,修建了人行便道35千米,整治了山第1页共3页坪塘3口,邱家堰得到了整治,新修灌溉渠、排水渠5400米,平整土地62000立方米,整治囤水田150亩。2、产业不断壮大引进一个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入住2社,引进种植柠檬技术在4、7、9社发展柠檬产业700亩,在一社发展园林200亩,在3、4、9社发展规模养鸭4户,存栏5万只,产值500万元,有效地带动了农户的增收整村脱贫。3、公共事业快速发展阵地建设得到明显的改善,我村建成了集文化馆、农家书屋、医疗保健室、体育健身活动场为一体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配备了一个大学生村官。4、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全村共有11户农民从危房中搬迁出来,实现了稳定的住房。全部消除了危房,解决了全村所有的贫困人口饮水困难问题,3、4社的群众安上了自来水,全村96%以上的农户有较稳定的增收来源,没有一名失学儿童,城乡医疗保险达到98%,落实了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225人得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而两后生职业教育达到95%以上,共有600人次参加了技术、技能培训。5、项目建设和管理我村实施整村脱贫项目建设,按照四议三公开的程序,首先召开村支部委员、村名代表会议,并实施规划提出项目申请,报镇、县审批,并负责专人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三、思考与建议(一)“强镇精村”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选择。实施“强镇优村”战略,把村镇建设纳入“十二五”规划,把精力、人力、物力向中心镇、向大村倾斜,加快中心小城镇建设步伐,用足用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把钱用在刀口上”,克服以往基础设施投入“撒胡椒面”和重复建设的现象,逐渐实现村民的聚居,有利于劳动力就地转移,提高公共服务和基第2页共3页础设施的辐射面,也有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土地浪费。(二)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和加强村社干部队伍建设是农村党建的迫切需要。针对在家老党员多的实际,认真实行老党员公开承诺制,做好政策的宣传、群众意见的收集和疏导、邻里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发挥老党员觉悟高的“余热”。出台优惠政策,既要有序组织劳务输出,更要千方百计引导外出创业成功的村民,回村投资创业。切实解决村社干部选人用人问题,尽快解决村社干部待遇低的问题,在培养、激励和考核上狠下功夫,让党的组织有人干事。(三)加大教育投入是实现农民从“村民”向公民转变的切入点。一是抓好基础教育。对农村小学进行合理布局,合理配置师资力量,千方百计解决农村孩子“就学远”、“教学差”的问题。加强引导,防止新一轮的“读书无用论”。二是重点抓好职业技术教育,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农村贫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