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推动基层审计整改工作的思考[摘要]审计整改工作是确保发挥审计监督职能、维护审计监督权威的重要保障,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有利于推进依法行政、阳光执法。当前基层审计整改工作存在审计整改主体难以确定,成果运用难;整改督办手段不硬,工作牵掣较多;审计整改工作避重就轻,流于形式;基层审计重审计执法,轻整改问责等问题。本文就基层审计机关如何进一步推动和完善审计整改工作提出了几点思考。关键词:基层审计机关整改工作制度建设审计整改是指被审计单位根据审计机关依法审计所作出的审计决定或提出的审计建议,对其存在的违法违规问题或体制机制制度缺陷,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纠正,制定相关制度加以改进,提高管理水平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看出,审计是一种监督手段,审计整改工作则是确保发挥审计监督职能、维护审计监督权威的重要保障。一、审计整改工作的重要性1、审计整改工作在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大。审计是国家的“经济卫士”和“免疫系统”,通过审计发现问题、整改问题、提出建议,严肃查处各种违法违纪行为,及时揭示体制障碍、制度缺陷、机制扭曲和管理漏洞,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促进改革体制、规范机制、完善制度,以保障经济社会运行的质量和绩效。因此,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想要更好地治理社会,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就要充分发挥审计的督促作用,重视审计整改工作。2、审计整改工作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树立审计权威。当前经济社会工作中“屡审屡犯”的问题还经常出现,虽然有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但无疑影响了政府在社会公众中的公信力,也影响了审计机关的权威,“年年审计,年年犯错”,这无疑给审计机关以及审计人员一个极大的警示。通过审计整改工作的推进,能促进被审计单位加强管理、建章立制,避免同样的问题再次发生,切实维护国家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减轻审计工作成本,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树立审计的权威。第1页共4页3、审计整改工作有利于推进依法行政、阳光执法。审计就是监督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是否合法合规,是否滥用决策权力,促进被审计单位领导干部依法履职尽责。通过审计发现问题、整改问题,可以预防和纠正行政行为的失范、行政权力的滥用,有力推进依法行政、阳光用权。通过审计发现的案件线索,移送纪检、检察等机关查处,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党纪政纪或刑事责任,对预防腐败、打击犯罪起到警示震慑作用,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二、当前基层审计整改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1、审计整改主体难以确定,成果运用难。在基层被审计单位经济业务决策中,如各专项资金、政府工程,往往决策与执行并不是同一主体,甚至有些决策都是通过一些“正式的程序”,经过“民主决策”而决定下来的。还有一些程序上的违规操作都有上级部门“政绩”影子,如果将这些整改和问责仅仅指向执行人,往往容易出现互相推脱责任的现象。在审计整改过程中,经常也会碰到被审计单位因为对审计整改认识不到位,以种种理由拖延或敷衍了事,多个单位相互推诿。可见基层审计整改的主体,主要还是靠基层领导推动其整改措施的实施,想要问责相关责任人还是比较困难。2、整改督办手段不硬,工作牵掣较多。基层审计机关作为当地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从征求意见稿至审计整改整个过程中都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和压力,有时是上级的直接干预,有时是被审计单位的拖延、说情,这都会影响整改工作实效。甚至在实际操作中当上级审计机关对基层进行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时,当地审计机关还需要出面沟通和参与整改。实质上基层审计机关在唱“独角戏”,既当“导演”,又当“演员”,导致审计整改实效大打折扣。3、审计整改工作避重就轻,流于形式。对于审计查出的诸如内控管理方面的问题,被审计单位多以承诺采取制定或修订相关内控制度等措施进行整改,但对审计查出的问题,往往强调客观原因,没有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纠正。如对于审计查出的诸如政府投资工程、政府采购未实行招投标等方面的问题,由于工程已经完工,采购物品已经使用,客观上已不可能再进行第2页共4页整改,只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