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市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的调查和思考对我市城镇化建设的思考一、陇南市城市化建设概况经济基础薄弱、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明显,是陇南市的基本市情。多元化的地貌是陇南市发展的基本自然特性,而由此带来的交通不便制约经济发展和城镇之间及对外的联系,致使社会经济发展滞后和城镇整体发展水平低下,导致城市经济对农村发展的拉动和农村消费对城市经济的支撑作用不明显。主要表现在:(一)城市中心带动作用不强。陇南市由于地处内陆山区,地域较广、地域差异大、居住分散,历史上就没有形成过一个能够凝聚和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中心城市,全市经贸乃至文化交流基本上都流向了周边大、中城市,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放射型、分散型和外向型特征,表现在缺乏辐射和带动市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城市,经济基础薄弱,城镇功能不够健全,缺少发展动力。大部分建制镇尚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对本市的财力积累贡献不大,份额不多,导致进入城镇的农民就业和生计难以保障。(二)城市化水平低。按照国际上对城镇化进程采用的阶段标准划分:城镇化水平在10%以上的为前期阶段;10%—20%为起步阶段;20%—50%为快速阶段;50%—60%为基本实现阶段;60%—80%为高度发达阶段;80%以后为自我完善阶段。目前陇南市城镇化水平为19%,分别比全国、全省水平低27个、13个百分点,比周边天水、宝鸡、汉中、广元分别低8、31、16、12个百分点。全国、全省处于城镇化发展的加速阶段,而陇南市处于城镇化发展的起步阶段。与发达地区的城市建设相比,陇XX县区的建设规模只能算是一个聚集的村镇,不仅规模小,而且功能不全。从产业规模来看,陇XX县区除了商业服务业、餐饮业、房地产业和少量的加工业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工业,并且从业人员少,缺少产业支撑。第1页共7页(三)农村城镇化建设缓慢。陇南农村人口基数大,全市280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达247万人,占总人口的88.2%。人均耕地面积少,农民人均耕地仅1.8亩,且自然条件差,单位面积产出少,城乡二元结构十分明显,农民要靠经营承包土地来实现小康,是比较困难的;单纯依靠农村的资源禀赋和现有基础实现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也是不现实的。目前,相当部分城镇职能单一,尚处于集市贸易这一最简单的职能上,各城镇职能分工不明确,功能发挥多处于盲目的、无序的自然状态,不同等级城镇间的纵向联系仅限于行政隶属关系,同一等级城镇间的横向联系十分薄弱,整个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缺乏有机联系。(四)融资平台建设难。陇南市大部分城镇财力薄弱,大多靠中央的转移支付来运转,缺乏稳定、规范的资金来源,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十分紧张,资金投入明显滞后于城镇发展需求。基础设施薄弱,导致服务功能不完善。加快城镇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仅靠财政资金是远远不够的,而融资渠道不畅,信贷资金以及其他社会资金参与的力度不足是目前推进陇南城乡建设的主要瓶颈。二、制约陇南市城镇化建设的因素(一)经济基础约束。由于经济水平相对低,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利用外资投资能力不足,影响力和吸引力较弱,城市化水平也低。20XX年,陇南市人口和劳动力占全省的1/10,但生产总值占4%,居民储蓄存款占5%,消费品零售总额占3%,财政收入占4%,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分别比全省水平低2583元、1055元,居第12、14位,经济实力居全省第12位。(二)产业结构约束。全国、XX省呈“二三一”产业层次,陇南呈“三二一”,二产比重,比全国、全省分别低10多个百分点。第一,农业比重大,就业结构转型慢,尤其非农产业就业程度低。第二,农村工业化落后。陇南市农村劳动力中,从事工业生产的只有2.6%,直接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比重高达87.1%。面对只有2.6%的农村工业就业状况,不足对城镇化的推动力。第2页共7页(三)人口和劳动力约束。第一,农村人口基数大。至20XX年底有247万人在乡村,占陇南市人口的88%。在国民经济结构中只有28.2%的农业,却占陇南市社会从业人员总数78.1%的从业人员。由于农村人口基数大,从业人员又集中在农村,非农产业就业不充分,城镇吸收能力又弱,使得城镇对城镇化的拉力不够,农村对城镇化的推力不强。第二,农村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