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市新农村建设的构想和展望20XX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与此前十二年一样,继续聚焦“三农”工作。显然,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已经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也是横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亿万农民与全国人民共同奔小康面前的关键所在。在我市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的丰硕成果面前,一些阻碍农业转型、农村发展、农民致富的种种难点问题依然存在。实现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成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醒目之处。结合我市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就如何加快我市新农村建设浅谈以下几点:一、以“新理念”促动农业产业化新发展。今年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点,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供给侧看,粮食生产成本过高,资源透支利用,部分农产品供给不适应需求变化,直面矛盾,破解难题,必须运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做好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篇大文章。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说到底,就是围绕市场需求进行生产,让农产品供给不断适应需求的变化。当我们告别了短缺,物质供应日益丰富时,农业生产不能再简单地以产量论英雄。今年的现状,一边是粮食产量连年增长,一边是进口粮食的冲击不断打压国内粮食收购价,“粮贱伤农”让农民苦不堪言。而且,当国家和企业对于农产品质量和安全不断提出新要求时,农业生产更要在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上多下功夫。一边是价格中位的国内农产品销路不畅,一边是物美价廉的进口农产品屡被抢购。正因如此,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调整已刻不容缓。我们**市,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改革的脚步也应循序渐进。要加大投入力度,整合建设资金,大规模推进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快研发高端农机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第1页共3页提升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积极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农户自愿以土地经营权等入股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方式,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优化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把一部分资金用于培养职业新型农民。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促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增强对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二、以“稳投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在保留乡土风味、尊重风土人情的基础上,广泛征询民意,科学制定乡村和村庄建设规划。继续稳步投入资金,努力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差距,完善农村道路、桥梁、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现全市所有符合条件的乡镇和村屯通水泥路、砂石路。对破损公路桥梁进行维修,完善后期的保养及维护工作。提高农村饮用水标准,保护饮用水水源安全,全面实现自来水入千家万户。做好农村电网升级,保障农村家庭及工业用电安全。大力兴建沼气池、太阳能灶等环保家庭设施,合理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加大危房改造资金投入力度,解决百姓住房安居问题。大力宣传防灾减灾知识,尤其是春季防火等高发事故。强化垃圾污水柴草垛的处理,绿化生态乡村,共建整洁村容。三、以“促均衡”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城镇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倾斜,加大乡镇级村屯义务教育阶段师资投入,均衡城乡师资力量,全面实现教育公平。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适当提高政府补助标准、个人缴费和受益水平。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健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缴费激励约束机制。改进农村低保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查机制,实现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推进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资源优化整合。全面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实施文化惠民项目。提高农村文化大第2页共3页院的使用频率,更好地发挥文化宣传作用。四、以“重引导”实施脱贫攻坚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