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写话”或“习作”活动作文是学生思想品德,思维能力,词汇表达等各方面能力的集中体现,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把好作文教学这一关,实际上就是抓住了语文教学的主干。在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作文教学呢?我认为可以从观察、积累、模仿、实践这几个方面加以指导和训练。一、观察生活,积累素材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基础1、观察每逢作文,总有不少学生面对教师的命题冥思苦想许久,脑子内依然一片空白。这固然与学生的生活面窄,生活阅历少有关,但更主要的还是由于他们不注意观察,让许多宝贵的作文素材白白地流失了。什么是观察?所谓观察,就是用眼睛去看。要远“观”近“察”,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并养成一种习惯。细心的人才能感受到生活的绚烂色彩,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把握生活中瞬间爆发出的那令人惊叹的火花。罗丹曾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了美的发现。”这就告诉我们只要细心地观察和体会生活,就会发现生活中到处充满了美,而这些正是我们作文时所需要的素材和要讴歌的对象。也只有这些美好的东西,才能震撼我们的思想,触动我们的灵感,从而使得我们的心灵叮叮淙淙地流淌出一串串美妙的音符,形成一行行优美的文字。因此,作文是对生活感受的自然流露。以我手,写我心;用我文,抒我情。很难想象一个处处粗心的人,能够留心到生活中的美丽。即使他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丽,也很难想像能激起他思想上的几多涟漪。为此,我们要投入到生活中,去观察,去调查,去发现生活的美,去领悟生活的情,去体验生活的理。写文章,离不开观察。如何培养学生作文的观察能力呢?首先,应抓住“动情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使他们养成观察的习惯,只有热爱生活,充满激情的人,才会乐意观察平凡的人和平凡的事,并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要养成观察的习惯,就必须常观察,勤观察。其次,把握“不同点”,坚持正确的立场、观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俗话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不同,思想意识各异,审美情趣不一样,因而对相同的事物的观察往往会得出不相同的结论,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再次,讲究观察技巧,灵活运用各种观察的方法,提高观察效率,观察是写作的基础。讲究观察技巧,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一,要全面观察,直接获取对事物的整体印象,客观地认识社会生活。第二,可以多角度观察,认识事物的特征。第三,要反复观察,透过现象看本质。另外还可以定点观察和动点观察。最后,指导学生与观察日记,建造观察材料库。所谓观察日记,就是人们用以专门记录对客观事物观察所得的一种日记,可以运用记叙和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观察日记,不仅可以积累大量的观察材料,为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而且可以促进自己智力的发展。2、积累丰厚的积累是写作的基础,积累像蜜蜂采花,文章就像酿成的蜜。厚积才能薄发,博览方可约取。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没有万卷的积累,怎有“神来之笔?”但如果没有一定的积累,恐怕连一篇像样的作文都写不出来。积累,其要求就是多多益善,“时”不分古今,“地”不分中外,既要占有正面材料,又要占有反面材料,既要占有具体材料,又要占有概括材料。我们可以从生活、语言、情感三个方面去进行积累:①生活积累。一是要鼓励学生多参与,多了解社会生活,多关心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二是要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拓宽学生的生活舞台,增加生活体验。三是要督促学生养成勤写生活杞记或日记的习惯。②语言积累:教师除了在课堂教学上努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与运用能力外,可适当推介一些名著给学生,让他们从书本上学语言,要引导他们在社会生活、人际交往中留心他人的语言,搞好分类摘抄和记录,鼓励他们在说话和写作中学以致用。③情感积累。第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借助导读、诵读、讨论、诱导、迁移等手段,使学生充分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写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从而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第二,可以通过参观访问,扶贫助学,观看教育影片等具体活动培养学生的爱憎感情和道德品质;第三,要善于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