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律知识点回顾一、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1、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1~18号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主要化合价第一期原子序数12元素名称氢氦元素符号HHe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nm0.037主要化合价+10第周期原子序数345678910元素名称锂铍硼碳氮氧氟氖元素符号LiBeBCNOFNe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nm0.1520.0890.0820.0770.0750.0740.071—最高正化合价或最低负化合价+1+2+3+44+53210第周期原子序数1112131415161718元素名称钠镁铝硅磷硫氯氩元素符号NaMgAlSiPSClAr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nm0.1860.1600.1430.1170.1100.1020.099—最高正化合价或最低负化合价+1+2+3+4-4+5-3+6-2+7-10【思考与讨论】观察上表,思考并讨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各呈现什么规律性的变化?原子序数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的变化(不考虑稀有气体元素)最高或最低化合价的变化1~211T2+1>03~1021T80.152nmT0.071nm大►小+1—►-+5-4T-1T011~1831T80.186nmT0.099nm大——►小-4T-1T0结论:随着原子序数递增:①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呈现由1~8的周期性变化(第一周期元素除外)②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呈现由大到小的周期性变化③元素的最高正价呈现由+1到+7、最低负价呈现-4到-1的周期性变化(0无最高正价,F无正价)1)探究第三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教材P103①探究Na、Mg、Al金属性强弱丄i.Mg与水的反应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取一小段镁条,用砂纸除去表面的氧化膜,放到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2ml水,并滴入2滴酚酉酞容液,观察现象。过一会儿,加热试管至液体沸腾,观察现象。开始阶段无明显现象,加热至液体沸腾,镁条表面产生大量气泡,溶液变红镁在冷水中反应很缓慢,与沸水反应加快,生成氢氧化镁和氢气:Mg+2H2O==Mg(OH)2+H2^镁与水的反应不如钠与水的反应剧烈Iii.探究NaOH、Mg(OH)2、A1(OH)3碱性强弱0.117••D.1020,110••0.0990X)750.07100770074567B91011121314151617lft原子序数2、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物质AI(OH)3Mg(OHL实验操作向试管中加入2mllmol/LAlCl3溶液,然后滴加氨水,直到不再产生白色絮状Al(OH)3沉淀为止。将Al(OH)3沉淀分装在两支试管中,向一支试管中滴加2mol/L盐酸,向另一支试管中滴加2mol/LNaOH溶液。边滴加边振荡,观察现象。用2mllmol/LMgCl2溶液代替AlCl3溶液做上述实验,观察现象,并进行比较。沉淀溶解情况白色絮状Al(OH)3沉淀既能溶于盐酸,又能溶于NaOH溶液。白色沉淀溶于盐酸,不溶于NaOH溶液相^关应Mg(OH)2+2HCl=MgCl2+2H2O的化学方程式Al(OH)3+3HCl=AlCl3+3H2OA1(OH)3+NaOH=NaAlO2+2H2O实验结论NaOH是强碱,Mg(OH)2是中强碱,AI(OH)3是两性氢氧化物,三者的碱性依次减弱。像A1(0H)Q这样,既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能与强碱溶液反应生成盐和3................水的氢氧化物,称为两性氢氧化物【结论】NaMgAl►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的剧烈程度越来越弱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越来越弱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同周期的Na、Mg、Al失电子的能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减弱。易错&辨析金属性、金属活动性、和还原性的区别i)金属性:指元素原子失去电子能力大小的性质。ii)金属活动性:指金属原子在水溶液中失去电子形成水合离子能力大小的性质,金属活动性与金属性强弱顺序大致相同,但也有个别金属反常,如Na的金属性比Ca强,但金属活动性比Ca弱。iii)还原性:还原性的实质是元素原子(或离子)的失电子能力,还原性的特征是元素化合价升高。iv)还原性与金属性区别:还原性指物质的性质,金属性指元素的性质②Si、P、S、Cl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非金属元素SiPSCl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含氧酸)的酸性强弱H2SiO3(硅酸)弱酸H3PO4(磷酸)中强酸H2SO4(硫酸)强酸HC1O4(高氯酸)强酸(酸性比H2SO4强)SiPSCl►结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含氧酸)的酸性越来越强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同周期的Si、P、S、Cl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增强。③元素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例,可以得出结论:NaMgAlSiPSCl►金属性逐渐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