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新课程教法的理解在以前,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的出现与应用主要是借助课题的力量,似繁星闪烁。现在,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已显如火如荼的燎原之势。原本,新的课程目标、内容、方法是一体的,新的教育“风暴”席卷旧的教育意识形态是必然之势。然而,为什么在实际课堂中,大家开始觉察到了“异味”,感觉到了“虚幻”呢?除去现行的一些老制度、原来的一些旧观念在起作用之外,与我们教师更贴近的、我们教师也最能有所作为的因素是什么呢?我认为,那就是如何来对待先进的教学方法。★过于夸大方法的作用,导致盲目跟风我们好像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流行什么教育理念或方法,大家会不约而同地跟风而上,尤其是对信息技术这样还处于起步阶段的学科。可是,如果用不好也可能会是一种损害。就“任务驱动教学”教学法而言,本身这是一种非常便捷、高效而生动的教学法,教学过程中用一定的任务作为内容和目标,引导学生学中用、用中学,这是非常好的。然而,受到舆论的强势打造之后,在各位教育专家大力提倡、各种教育报刊推波助澜、各地教研唯“任务驱动”是优的影响之下,造成了全国信息技术教育尽成“任务驱动”的天下之局面。正是由于我们过于夸大了“任务驱动”的作用,使得不论什么内容、不论什么情况下都挂上了“任务驱动”标牌,甚至有的课堂提出的根本就不是任务,只不过是知识点、技能点或技术要点而已。由此,“任务驱动”慢慢丧失了其原本的优势,形成一种单纯的概念而流行于世。★过于讲究方法的形式,造成教条僵化好的教学方法,尤其是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大力提倡与普及可以增强整体的教学水准和课堂效率。但是,需要我们预先吃透教学方法的内涵、精髓,根据具体的教育环境、教育对象产生自我的特色,而不能拘泥于形式,教条地使用。比如WebQuest就是最为明显的一例。由于其形式已经比较成熟,包括分组策略、专题研究、网络资源(搜索)、汇报交流等环节。这些方案与步骤极易引用、套用、模仿,所以很快得到了大家的追捧。无论是信息技术课还是学科整合课,从分组到方案,从研究到交流,从量规到评价,每一项、每一环大家都是一个模式来套用了。即使这样的课堂非常有效,也会束缚个性发挥与人本发展。★选优避劣、点滴渗透,让方法长效有益综观信息技术教育相关的各种教学方法,包括“任务驱动”、“主题教学”、“问题解决”、“综合实践”、“工作需求”、“半成品加工”等,能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做法就是“点滴渗透”。即针对具体的教学情况,选择其中的部分适合的环节,渗透在教与学的过程之中,不求标牌与口号,而求实际的效益。比如,比较正统的主题教学是教师围绕一个主题情景引导、开展教学。而在实际教学中形成了多种形式,有的由教师提出多个主题进行归类讲解,有的由学生选择符合自己技术水平和兴趣爱好的主题来进行探究实践,还有的仅仅是提出要求由学生自己来提出主题开展实践,诸如此类的灵活的、部分的主题教学既丰富了教育方法本身的内涵,又发展了教学方法适合的范围,这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我们不能害怕肢解、融合教学方法,不能害怕让人说我们使用的教学方法不纯正,更不能过度地局限于学术界的“定义”之说,而是要活用、选用、适用。也只有这样,才能滋养方法,让方法长效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