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局种粮农民综合补贴工作意见为全面贯彻落实对种粮农民补贴的惠农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农民增收,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等部门关于**省20XX年对种粮农民综合补贴实施意见的通知》(辽政办发〔20XX〕7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现就20XX年对种粮农民综合补贴(包括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下同)工作提出以下实施意见:一、粮食综合补贴的原则(一)坚持向主产区倾斜的原则。粮食综合补贴资金要全部用于对种粮农民的补贴,资金分配上重点向粮食主产区倾斜。(二)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市对县、县对乡核定补贴规模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对农民兑付补贴继续实行村级公示制度;各项补贴政策、分配依据、兑付方式都必须向种粮农民公开,提高透明度。(三)坚持简便易行的原则。完善粮食综合补贴资金分配和兑付办法,规范工作程序,做到办法稳定、程序简化、周密规范。(四)坚持一次发放的原则。20XX年对种粮农民的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要按规定时限同时发放到农民手中;农资综合直补资金充分考虑了全年农资价格预计变动对种粮农民增支的影响,采取一次性发放办法,年内不再随农资价格的变动而调整。(五)坚持政策稳定的原则。本实施意见所确定的粮食综合补贴资金分配依据、原则及对农民兑付补贴的依据、发放方式和渠道等,今后原则上保持相对稳定,不做大的调整。二、粮食综合补贴资金规模和资金来源(一)资金规模。20XX年全市对种粮农民综合补贴资金规模为2.8387亿元,其中粮食直补规模0.7271亿元;农资综合直补规模2.1116亿元。(二)资金来源。粮食综合直补资金继续采取由粮食风险基金全额预拨、年终清算办法。其中粮食直补资金由中央和地第1页共5页方共同建立的粮食风险基金安排;农资综合直补资金由中央财政增拨的粮食风险基金安排。三、粮食综合补贴的对象粮食综合补贴的具体对象为全市范围内从事粮食等农作物生产的农民(包括农垦、监狱、劳教系统的国有农场种粮职工)。四、粮食综合补贴资金分配依据(一)粮食综合补贴资金规模的确定。粮食直补资金原则上保持上年的规模、分担比例不变,新增面积(监狱、劳教农场)所需资金全部由省承担;农资综合直补资金在保持上年存量(基本规模和重点产粮县补助)的基础上,增量部分按全市统一标准平均分配。(二)粮食综合补贴资金规模的核定。市对所属各县(市)区粮食综合补贴资金规模,原则上参照省对市的办法核定,其中省对重点产粮县的补助规模不做调整。(三)涉及行政区划变更的县(市)区相应调整补贴资金规模。(四)对种粮农民补贴资金的分配依据。以第二轮土地承包面积作为粮食综合补贴资金的计算、兑付依据(其中现有果树等经济林面积原则上不予补贴);第二轮土地承包尚未完成的村组,以及未实行土地承包的国有农场,原则上以原计税面积作为补贴资金兑付依据。农民承包地实施流转的,原则上补贴给原承包户,流转双方有约定的,从其约定。机动地不予补贴。对于原机动地面积中由于农户人员变动等原因重新按法定程序签订承包合同(二轮土地延包合同)由农民长期耕种部分,纳入范围给予补贴。承包土地面积中已享受退耕还林补助部分,不再给予粮食综合补贴。(五)以县(市、区)为单位,按照全县(市、区)粮食综合补贴资金总规模和第二轮土地承包面积,计算亩均补贴标准(不得低于上年标准),补贴标准要在补贴资金兑付前在全县(市、区)范围内公布,并按统一标准向农民兑付补贴。五、粮食综合补贴资金的拨付和监管第2页共5页(一)补贴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粮食综合补贴资金通过省、市、县财政部门在同级农业发展银行开设的粮食风险基金专户进行封闭管理。各级财政部门要在粮食风险基金专户“粮食综合补贴资金”明细账户中,对粮食直补资金和农资综合直补资金进行分账核算,单独反映,便于统计和监督。同时,要求以乡镇为单位设立粮食综合补贴资金台账,确保补贴资金专户管理、封闭运行。(二)补贴资金采取省按规模核拨,市县据实兑付办法。省财政按核批各市的粮食综合补贴资金规模,直接将补贴资金逐级拨付到市、县粮食风险基金专户;市、县财政部门依据财政和农业部门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