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财务管理基础第一节财务管理概念1.财务的定义是指企业在生产或经营过程中与资金运动有关的事务。财务泛指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2.企业财务是指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资金运动及体现的经济利益关系。3.财务活动是指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即筹集、运用和分配资金的活动。一般而言,财务活动分为3大类:投资,筹资、利润分配(股利分配)。4.财务关系财务关系是指企业在组织资金运动过程中与有关各方所发生的经济利益关系。5.财务管理的定义财务管理是指基于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它是利用价值形式对企业再生产过程进行的管理,是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6.财务管理的特点(1)它是一种价值管理;(2)它既是组织企业一切经营活动的前提,又反映企业全部经营活动的成果;(3)它具有综合性7.财务管理的内容财务管理的内容反映企业资金运动的全过程。包括:(1)资金筹集和运用的管理(2)资金耗费的管理(3)资金收回的管理(4)资金分配的管理第二节财务管理发展阶段一、财务管理产生的初级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财务管理大约起源于15、16世纪的地中海沿岸。这时的财务管理以筹资为中心,并且筹资活动附属于商业经营管理,并没有形成独立的财务管理职业。财务管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最初出现于19世纪末,发展于20世纪。此间财务管理的重点是研究企业的合并及重组、新企业的设立、企业证券发行等有关法律事务。适时而有效地为企业筹集资金、合理安排资本结构就成为财务管理的最初职能。二、财务管理发展的中期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此间处理企业破产、恢复和发展企业经济实力成为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其研究的重心不再是企业的扩展,而是企业的生存。另外,鉴于当时经济条件的恶化,西方各国政府要求企业充分披露有关的财务信息,以满足企业外部人员进行财务分析的需要,从而使证券管理这一财务管理的主要职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三、财务管理发展的近期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后)50年代企业财务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进行资本支出预算以及如何合理配置企业资源的问题,从而将研究的重点由资金筹措转向资金运用。60年代财务管理重点研究最佳资本结构的组合、投资组合理论及其对企业财务决策的影响。70年代财务管理重点研究如何运用各种模式评估投资和筹资的风险。80年代以后财务管理重点研究财务的新领域,如通货膨胀、国际财务、电算化财务等。第三节财务管理目标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是企业理财活动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所应达到的预期结果,是评价企业理财活动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具有体制性特征,整个社会经济体制、经济模式和企业所采用的组织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财务目标的取向。财务管理的目标,取决于企业的总目标,并且受财务管理自身特点的制约。企业的目标可以概括为:生存、发展、获利(一)生存1.企业只有生存,才可能获利。2.企业从市场获得的货币至少要等于付出的货币,以便维持继续经营,这是企业长期存续的基本条件。3.企业生存的另一个基本条件是到期偿债。企业如果不能偿还长期到期债务,就可能被债权人接管或被法院判定破产。4.企业生存的主要威胁来自两个方面:(1)长期亏损,它是企业终止的内在原因;(2)不能偿还到期债务,它是企业终止的直接原因。5.力求保持以收抵支和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减少破产的风险,使企业能够长期、稳定地生存下去,这时对财务管理的第一个要求。(二)发展1.企业是在发展中求得生存的。一个企业如不能发展,不能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不能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就会被其他企业排挤出去。企业的停滞是其死亡的前奏。2.企业的发展集中表现为扩大收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3.筹集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这是对财务管理的第二个要求。(三)获利1.企业必须能够获利,才有存在的价值。建立企业的目的是盈利。2.盈利不但体现了企业的出发点和归宿,而且可以概括其他目标的实现程度,并有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3.每项资产都是投资,都应当是生产性的,要从中获得回报。4.通过合理、有效地使用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