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VIP免费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_第1页
1/3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_第2页
2/3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_第3页
3/3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逸夫小学王文婷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挚情感。3、了解“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4、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二、教学重点:1、理解信中“我”的呼吁。2、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昨天我们认识了一位维和英雄的孩子,当时只有11岁的雷利,在1996年第八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的开幕式上,宣读了他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如今20年过去了,当年写信用的纸也许已经泛黄,可是那坚定的热爱和平的声音却永远在我们的耳边回响。那是——引出课题《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昨天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这个中国孩子发出的呼声是什么呢?(要和平,不要战争)这个孩子他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呼声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这封信,细细的阅读它。(二)整体回顾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指名学生回忆课文主要内容(三)探究“呼声”,感悟父亲形象(精读课文1—5自然段)。1.师:在信中,失去爸爸的雷利先回忆了两年前那一段痛苦的经历,请同学听录音1—5自然段,找找雷利的爸爸是怎样的一个父亲呢?(1)边听边思,可勾画,可写小注。(2)学生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相机评价、点拨、指导朗读。(以加利先生评价爸爸的一句话中的“卓越”一词为支点,进行层递性拓展:在学生通读课文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找出有关语句,抓住关键词,运用语言多角度多层面谈谈自己眼中的雷利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3)情境创设:这样一位优秀的爸爸完全可以在国内找一份轻松安全的工作,可他却选择了做一名——联合国维和战士。这样一位卓越有才华的爸爸要去执行维护和平的任务,我们与爸爸相约我们一定要带着——相约是美好的,可是再一次相见,又是怎样的情景呢?相机出示,朗读、写作方法指导:语段一:“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细节描写语段二:“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和平!和平!和平!”反复的修辞手法语段三:“他的死是光荣的。。。光荣战士”(抓住染红、浸满等关键词,揣摩体味,采用齐读、配乐情境引读、个别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读。)(4)通过大家刚才的交流: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位好爸爸,爱家庭的好父亲,出色的,精通四国语言的经济学硕士,用生命捍卫和平的勇士。这样一位可亲可敬的好爸爸却被可怕战争夺去了美好的生命,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法?(对比),对,正是这种强烈的对比,才更让人觉得可叹可惜,所以雷利怎能不大声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四)、感受呼声,激热爱和平之情(精读6-9自然段)1.教师点拨:和平的环境是美好。雷利紧紧是为失去这样可爱的爸爸而发出了呼声吗?不是。2.出示:“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1)播放课前搜集的图片或资料,认识到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如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9·11事件、巴以冲突……(2)从这大量的数据可以看出世界并不太平,因为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那么“和平之花”指什么?正因为和平之花如此娇嫩,所以我们更应该像爸爸那样——爱好和平,勇敢的用自己的生命去——保卫和平。所以雷利怎能不大声的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3)出示语段四:“为了…为了…为了…为了…”这段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雷利说了这么多为了什么,简而言之,就是——要和平,不要战争!这发自内心的呼喊,只是雷利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吗是——这只是全世界孩子的呼声吗?应该是——全世界所有爱好和平的人的呼声。(4)孩子们,虽然我们还无法阻止战争,但是我们能不断壮大和平的力量,让我们将心中对和平的渴望化作我们共同的心声:出示并齐读,语段五:让那已经。。。人类家园)[设计意图]“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这句话学生很难理解,为突破这一难点,课前让学生收集了有关信息资料,并精心编辑了课件,将一些不同时代的战争画面以及战火中无辜百姓惨遭涂炭的照片、图片展示给学生,意在唤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感受战争的残暴以及和平的“脆弱”。教师精心设计...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