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课题报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合作学习的研究课题报告奉贤区四团小学黄玉琦一、问题的提出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又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需要公民具有合作意识”、“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重要途径”。这就告诉我们,合作不仅是有效的学习手段,也是一种目的,一种现实社会特别需要的人的基本素质。合作学习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这一方法。但是,我们在教学实践及听课活动中发现,真正要将合作学习行之有效地开展,绝非易事。比如,很多教师认为在课堂上让学生按4~6人围坐在一起,然后布置一个讨论的问题,就是合作学习。教师只是走过场似的在学生中间转上一圈,学生在缺乏具体指导的情况下,如一盘散沙,不知如何讨论,回答自然没有深度,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有的教师则认为,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一定要有合作学习的场面,否则不能体现课程改革的精神。于是,教师频频要求学生讨论、合作,学生处于疲沓状态,缺少兴趣和热情。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多:教师对合作学习的概念认识不到位;在布置合作学习任务时,分工不明确学生没有弄明白合作的目的和任务;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缺少必要的监控和指导;小组成员缺乏个人责任感,合作学习的技能差。针对以上问题,课题组查阅了有关资料,从搜集的资料来看,对合作学习大唱赞歌的大有人在,但具体对“合作学习”中暴露的一些问题以及问题的症结和应对策略的材料比较少。为此,我们就这一问题成立了课题组,旨在通过研究与实践探索出一些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合作学习的操作策略、基本模式等,以帮助学生通过有效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个体与群体间在互动作用下的协同并进、共同发展。我们相信,有效的合作学习对于推进我国基础教育的深化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课题组其他研究成员:王振明、顾正娟、金跃进、金惠芳、曹建芳、曹彩凤、李玉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课题报告二、研究过程⒈确定研究目标通过研究,探索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合作学习的操作策略、基本模式以帮助学生通过有效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个体与群体间在互动作用下的协同并进、共同发展。⒉制定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调查法主要调查本课题研究之初、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行动研究法结合课题方案定期开展专题研究,组织全体语文学科教师参与课题研究,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实现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案例分析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有鲜明有效的合作学习的教学案例,提炼出共性的结论来。经验总结法运用科学方法提炼总结成功经验,并在不断的验证与完善中,形成一定的理性认识。撰写课题报告。⒊明确研究过程本课题总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7年2月—2007年4月)这个阶段主要任务是论证选题、设计课题实施方案,组织与培训课题研究人员和落实任务与研究计划,办理申报立项手续等。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7年4月—2008年9月)⑴进行有效合作学习的研究。主要任务:①设计有效方案,具体实施;深入课堂,通过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编写典型案例。②完成有关有效合作学习的中期报告。⑵问题研讨阶段。主要任务:进一步开展研究实践。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8年9月—2008年11月)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课题报告撰写课题研究总报告,收集、整理课题研究成果。三、研究成果㈠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合作学习的情报调查分析小组合作学习对当今课堂教学改革而言,其意义是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