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高中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培养研究过程研究报告夹中分校课题组在上级业务部门和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指导下,夹中分校语文组17位同仁经过五年的艰苦摸索和研究。我校“农村高中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培养研究”课题瓜熟蒂落。现汇报如下。课题组负责人:王敬忠课题管理人员:雷超明熊春志课题研究人员及变化:2007年3月——2008年9月:王毅杨永福赵雪宏2008年9月——2012年9月:王友军王再军郑友刚黄彦吴永琴一、课题研究的针对性。我校作为薄弱的农村高中,学生来自比较偏远的农村,学生必备的阅读方法技巧知之甚少,对不同文体、不同内容的现代文阅读方法和技巧缺少掌握,理解、自学能力、探究能力缺乏,现代文阅读的广度、深度、效率存在很大问题。就老师而言。年轻人居多,还不具备丰富的高中语文教学经验,只有通过学习、实践、研究的捶打,才能造就一批能战斗,高素质的语文教师队伍。二、课题研究的预设1、培养学生现代文阅读的兴趣、习惯、技巧、技能,对散文、小说、议论文、说明文的文体特点清晰的认识,并在认识、感知、理解、筛选信息、评价考试答题等方面形成能力,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积累丰富知识,提高文学素养,培养情操,使学生具有真、善、美的人文情怀。2、形成现代散文、小说、议论文、说明文具有校本特色的阅读教学模式,提高语文教师教学、研究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厚积薄发,为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3、以2010级课题实验班45个学生为研究对象,经过三年的培养,提高他们的现代文阅读能力。三、课题研究的思路:调查分析我校作为农村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实际,提出课题,成立课题组,立项研究→界定“现代文”、“阅读能力”、“现代文阅读能力”核心概念,提出研究目的、方案、对象、主张→制定研究目标、内容、措施、选定研究方法→规划研究步骤、时段,分解课题内容,构建现代文阅读教学的一般模式,建立师生阅读教学档案→总结、提炼研究成果,检测课题研究方法、过程、管理、效果→结题,形成我校作为农村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校本特色。四、课题研究的措施:1、把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目的地。首先“摸家底”:全面调查学生现代文阅读的量、兴趣、习惯;其次“抱成团”:以课题组和“弋江文学社”为载体,先分段包干再进行整合研究,探讨农村高中现代文教学模式和方法,学生在“弋江文学社”内进行朗读比赛、欣赏交流和征文比赛;再次是“找路子”:在“学”中发现问题。在“教”中找原因,在“教”和“学”中研讨,再回到“教”和“学”中检验、修正,循环往复,螺旋式提高。2、在交流、互动、共同发展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重点进行了三个方面的尝试。(1)教给学生现代文阅读的基本知识与技能。(2)注重阅读过程和方法的固化训练:粗读、精读。(3)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3、扎扎实实开展现代文阅读教学研究。确立现代文理论学习意识,现代文教研意识,每位教师对课题研究的参与意识,做到教研一体,点、线、面结合,在具体实践中发现、探讨、诊断、分析、总结。五、课题研究的管理1、对课题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分解,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明白为什么而研究,怎样研究,研究的实质和目的是什么,制定研究方案。2、对研究内容进行分解。高一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现代文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以及散文、说明文阅读教学模式,阅读技巧,认识、感知、理解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初步形成分析综合能力,鉴赏和评价能力。高二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现代文阅读的良好习惯,形成现代文中小说、议论文阅读模式,探讨切合学生实际的行之有效的阅读技巧,构建小说、议论文阅读的培养策略,培养学生认识、感知、理解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初步的分析和综合能力鉴赏和评价能力。高三阶段重在优化现代文欣赏、评价教学模式,探讨切合学生实际的阅读技巧,从而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3、对时间和人员的分解,形成阶段性成果。2007.3-----2008.8高一备课组承担高一阶段的研究任务,并形成高一阶段的研究成果。2008.9-----2009.8高二备课组承担高二阶段的研究任务,并形成高二阶段的研究成果。2009.9-----2012.12高三备课组承担高三阶段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