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资金绩效管理主体定位思考摘要。我国开展财政资金绩效管理的主体多元化,存在着多主体各自为政的情况,造成行政资源的浪费。本文主要厘清各主体的监管职责,根据各主体绩效管理需求和各自优劣势,结合财政绩效管理的各环节特点,探索人大、财政部门、审计部门、主管部门和第三方机构分环节分工协作的管理模式。关键词:绩效管理;主体定位;管理模式一、我国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的背景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这标志绩效管理已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20XX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全面实施绩效管理,使财政资金花得其所、用得安全。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人大预算审查监督重点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加强对支出绩效和政策目标落实情况的监督,推动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在此背景下,我国拉开了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的帷幕,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部门都在积极筹划,全面落实绩效管理蓝图。二、我国财政资金绩效管理的内涵广义上,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应该是指政府绩效管理。十九大报告中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的前提是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就是要紧紧围绕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将绩效理念和方法深度融入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注重成本效益分析,关注支出结果和政策目标实现程度。同时,财政资金绩效管理是为政府绩效管理服务的,是政府绩效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政府绩效管理的核心内容。因此,笔者认为从目前我国国情出发,本次全面实施绩效管主要还是针对财政资金绩效管理。受财政管理水平和法律制度等条件的制约,目前的财政资金绩效管理尚处于预算绩效管理阶段。预算绩效管理是将绩效管理理念、绩效管理方法融入预算管理过程,使其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一起成为预算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分为绩效目标管理、第1页共5页绩效监控、绩效评价和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三、我国财政资金绩效管理主体分析1.管理现状及问题。目前,我国开展财政资金绩效管理的主体越来越多元化。以广东为例,省人大近年自主开展专项资金的事后绩效评价;财政部门是目前财政资金绩效管理的主导部门,开展绩效管理的范围较广,实现事前绩效目标管理、事中绩效监控和事后绩效评价的全过程绩效管理;审计部门开展的绩效审计则与事后绩效评价相近;主管部门根据自身工作需要,主要对下属单位资金使用绩效实行事后评价;第三方机构以受托形式协助开展财政资金绩效管理为主。财政资金绩效管理主体各自为政的情况造成了行政资源的浪费,究其原因,这与财政资金绩效管理的顶层设计模糊、缺乏强有力的部门统一部署、各管理主体监管职责重叠等因素有关。2.管理主体的多维度分析。为比较不同主体实施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优劣势,笔者根据绩效管理各主体的权责,从绩效管理对象、管理内容、管理主体的组织能力、公信力、专业性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比较。(1)人大及其常委会是我国重要的权力机关,宪法和预算法等法律赋予其审查、监督政府财政支出的权力,是审查批准财政预算、决算和监督预算执行的主体。因此,人大及其常委会能管理的对象和内容较广,调动资源和组织协调能力优势明显,尤其是人大拥有问责权,其公信力和应用力度是其他管理主体无法比拟的。但是,由于人大及其常委会对财政支出的监督管理往往是通过财政部门或第三方机构间接实施,很少实施直接监管,其对财政支出的熟悉程度和绩效管理专业性相对较弱,预算绩效信息的获取往往需要依赖财政部门。(2)财政部门本身就是财政支出的直接监管部门,肩负着财政支出分配、监督的重要职责。近年来,财政部推行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各地财政部门因自身管理需要和上级引导等因素,都在积极推进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成为目前绩效管理最重要的实施主体。财政部门具有获得绩效信息的便利性,其绩效管理组织能力强。但是财政部门实施的绩效管理属于内部管理,实际指向组织内部关系。财政部门本身负有资金监督责任,应该是被评价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