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危旧土坯房改造工作情况汇报材料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扎实有效推进我乡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工作的落实,我们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一、工作路径、举措及工作成效(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成立乡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任组长、乡长任第一副组长、组织委员任常务副组长、其他党政领导为副组长,新村办、民政所、财政所、规划所、国土所、移民和扶贫办、安监站、农技站、劳保所等部门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规划所,由组织委员任办公室主任,专门安排6名干部抓土坯房改造工作。(二)精心组织,摸底调查。我乡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开展全面的土坯房情况调查,通过乡村干部、“三送”工作队员深入农户开展“专访、座谈、调查、踏看,初步选定狮子村湖洋、梓坑村井头两个示范点。组建了2个理事会,具体开展土坯房实施工作。并调查摸底登记全乡仍有土坯房2492户。(其中c级土坯房310户,d级2182户)。对每户土坯房进行影像采集,掌握了土坯房和农户的第一手资料。(三)坚持原则,规范操作。1、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坚持规划先行,结合农村“山、水、田、园、路”等自然条件,科学规划选址,遵循以“就地安置为主,异地安置为辅”的安置改造模式,科学合理的编制村庄规划,引导改造建设。2、政府主导、农民主体。政府在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中起主导作用,尊重群众意愿,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的作用,做到土危房改造工作决策的民主性。3、一户一宅、节约用地,集中为主、合理分散。执行“一户一宅”,控制占地和建房面积,坚决执行每户宅基地面积不超过90平方米的标准,每户新建体现地域特色。利用空闲地、第1页共4页空置宅基地和老宅基地及未利用地,禁止占用耕地。鼓励采取集中连片方式拆旧建新,有序引导农村人口由自然村向较大村庄、边远村庄向交通便利村庄、一般村庄向中心村和小城镇及县城聚集,加快城镇化进程。确不具备集中建设条件的,应按相对集中的方式建房。4、分类分批、统筹推进,规范程序、阳光操作。按照自主申报、先易后难的工作思路,优先解决住房最危险、最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优先解决“两红”及烈士子女、五保户、低保户、残疾户这五类人员的危旧土坯房改造工程问题。目前,我乡已经核实全乡“两红”等五类人员农户的基本情况,优先考虑他们的改造任务,示范带动,分类分批实施改造,统筹推进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严格执行村、乡、县“三级审核、三榜公示”,做到“扶持政策、改造对象、补助标准、审批结果”四公开,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四)建立机制,务求实效。1、建立了有效政策宣传机制。我乡工作者认真学习并领会政策文件,对危旧土坯房改造工作的基本要求、政策措施、资金筹措及保障等内容进行仔细研读,并将文件派发至全乡13个村,在各村拉横幅、贴标语,发放宣传册等措施,大力宣传危旧土坯房改造补助标准、补助范围、建房标准等相关政策,乡、村领导干部及村民对政策理解比较到位,宣传效果理想。2、建立了全面的挂点帮扶机制。全乡13个村,每个村由片长负责督促、指导、调度农村危旧房改造工作,实行“三送”干部一对一结对帮扶,实施责任及帮扶措施逐级落实,扎实推进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工作。同时,要加强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完善集中改造示范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挂点帮扶机制在乡村两级建立起一个高效的沟通桥梁,为危旧土坯房改造工作的如序开展作用很大。3、建立了完善的信息报送及档案管理制度。各村各挂点单位要根据改造进度将工作进展情况、工程进展图片等资料进行整理,按月填报《工作进度报表》,于当月23日前报乡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总,实时跟进各村的工作进展情况,并做好记录。在档案管理方面,“一户一档”,将建档资料及时有效的进行第2页共4页整理归档,并录入全市的信息管理系统,并及时、真实地进行更新录入。4、建立了合理的年度考核评价及奖惩机制。把推进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工作纳入各村、各单位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