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生适应能力的培养调研报告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总则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适应能力既属于心理范畴,又涉及政治思想和道德法律范畴,关系到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目标第7条要求是,使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乐观向上,学会合作与竞争,提高应对挫折,匹配职业,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中专学生的适应能力,已经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被写进德育大纲.中专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大多数将在未来走进生产一线,充实我国产业工人队伍.他们素质的高低,适应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应该把提高学生适应能力作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一部分,纳入到学校常规教学和教育工作中.一,中专生适应能力现状不容乐观大街小巷,村前屋后,到处都是人们议论的声音,可见,社会各界对这一事件的关注程度有多高.我们发现,跳楼者都为一线员工,年龄多在二十岁左右,正值人生的黄金时期,他们选择了一条与同龄人不同的道路,让全社会为之震惊.富士康事件只是近些年来类似社会现象的一个缩影,只因为这是短时期内发生的相继性群体事件,具有很强的社会轰动效应,才引起众人的关注.其实,处于转型期的我国,还有许许多多自残轻生得个体事件因为影响面小没有产生巨大社会影响.媒体所披露的只是冰山一角而已.不过,这些事件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已经引起了上下各阶层的重视和深思,究其原因,固然有企业管理不合理等客观因素,但现在的年轻人适应能力差这一主观因素也起着根本作用.中专生作为未来产业工人的后备军,其适应能力的现状究竟怎样呢。答案是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1,学习方式不适应.从初中生转变为中专生,学生会产生一系列不习惯,不适应现象,甚至会产生恐惧和畏缩心理,表现出明显的文化休克.中专学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教育教学以及管理方式的巨大改变.目前,我国多数初中还是以中考作为主要第1页共9页指挥棒,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中考,导致德育退居其次,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仅成为一种口号.老师不遗余力研究试题,精选试题;学生被迫无奈地钻进书山题海,忙忙碌碌.而中专,更看重学生自主学习,给与了学生更大的个人时间和空间.没有升学压力,没有老师的强制.很多学生反倒无所适从,一时间,失落,空虚充斥思想,表现出了很强的不适应性.2,管理形式不适应.如果说义务阶段应试教育是主流,那么中专则搞的是名副其实的素质教育.然而,学生似乎并不买帐,他们的个人行为和思想并没有像我们所期望的那样跟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方式形成共振.相反,更多的学生表现出因不适应而抵触的行为和心理.中专很重视养成教育,在个人行为习惯和卫生习惯,礼仪素养等方面有较严格的要求.但很多学生都无形我素,自以为是,常常与学校的管理发生冲突.3,生活方式的不适应.一般的中专学校,生活条件较之初中有很大改善,学校希望学生学会过集体生活,能够自理,学会与人共处.这只不过是学校的一厢情愿而已.我们发现,不少学生对集体生活很反感,觉得很不自由.尤其是时间的限制和纪律的约束,让他们常常呈现出烦躁,怪癖,乖张,暴戾.于是为一点小事而大打出手,半夜翻墙上网,晚寝吵闹等违纪行为屡屡发生,让很多教师无可奈何,常听到一些老师感慨;教育是无能的.不少学生干脆逃避集体生活,在校外租房.4,心理脆弱承受能力差.社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独生子女多,多数家庭不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自理能力,忽略了孩子心理健康问题,一味溺爱宠顺,造成孩子心里畸变.俗话说:温室里的花儿经不得风雨.错位的家庭教育,培养了孩子强烈的个人主义和自我意识.加上初中教师单纯追求升学率而让德育工作流于形式,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心理在复杂的现实中很容易迷失航向.很多中专教育工作者面对学生的叛逆,怪癖,自私感到力不从心.中专生中,顶撞老师,逃学旷课,受批评后出走等现象层出不穷.5,贪图安逸不肯吃苦.不少九零后的学生,家庭条件普遍有优越,在家里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电脑电视伴深宵日上三竿还觉早的生活,于家务绝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