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作为一位不辞辛苦的人民老师,总不行避开地须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我们应当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1第1页共56页中学的老师聘请考试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名家诗词,比如我今日为大家选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是辛弃疾在镇江的北固亭写下的一篇怀古词,上阙用了孙权和刘裕抗击北方入侵者的事迹,示意应像他们一样保家卫国。下阙用刘义隆冒进误国示意当今的统治者一意孤行,不听合理的建议,表明白自己的坚决抗金但反冒进政治立场,表达了自己深深的忧愤之情。一、教学目标能够结合注释复述出全词的内容,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体会用典的妙处,从而提升第2页共56页对于古典诗词的鉴赏实力。通过文章的学习,激发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忧愤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重难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体会用典的妙处,深化理解作者的政治立场。通过文章的学习,激发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忧愤的思想感情。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任务导向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四、教学过程第3页共56页(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导入语:同学们都游历过一些名胜古迹吧?当你们去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旅行时,会想到什么呢?有没有同学来说一下?(几轮互动)看来同学们都有许多感受,那么我们来看看闻名词人辛弃疾游历北固亭时,想到了什么。从而板书课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接下来我会以让学生将课前预习的作家资料进行共享,并总结: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第4页共56页称“济南二安”。曾参加抗金,是词人中的英雄。重点介绍辛弃疾年轻时的事迹:①义斩义端;②50骑兵活捉张安国。而本文的创作背景为,诗人64岁被重新启用,但因作战主见与当权者相左,又被降职。本文写于其次次被降职后,行至北固亭,忧愤而作。学生了解后,便于文本的解读。(二)整体感知老师范读提示学生留意诗歌的节奏,并请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诗歌: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了解文章主要讲了什么?第5页共56页指名叫学生回答,得出如下结论:上阙赞扬了孙权东吴建权,抗击曹魏,刘裕反抗胡虏,北伐立功下阙指责刘义隆(元嘉)冒进误国,感怀民生多艰,自己壮志难酬。2、请同学们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找一下文章中有几处用典?各是什么?通过同桌之间的沟通得出如下结论:上阙:孙权、刘裕;下阙:刘义隆、佛狸祠、廉颇。(三)深化研读第6页共56页老师接着设置如下任务:1、“作者来到北固亭,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请同学们以语文小组为单位探讨。学生经过小组探讨,老师总结,得出下列结论:孙权:在京口建立吴国,建都建业(南京),反抗了来自曹军的入侵,保卫了国家;刘裕:刘裕诞生于京口寻常小巷陌,后建立刘宋政权,建都建康(南京),多次反抗来自多方的入侵,保卫了国家。两者均与京口一地有关,都曾威猛抗敌,保卫家园。第7页共56页2、“作者对两者持怎样的看法?如何看出?”请学生结合导入时的背景资料进行思索。学生自由回答,其他学生补充,得出下列结论:“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敬重和仰慕,感叹南宋当权者昏庸无能。“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刘裕——不仅敬重和仰慕,还认可刘裕的作战方略,认为自己若是遇到刘裕这样的明君,正确的政治建议就不会被忽视,自己的政治理想就能够实现。(此处要结合刘裕建功的历史:刘裕抗击北方入侵者是在做了充第8页共56页分的政权巩固的打算之后,用此反衬作者所处时代的统治者急功近利不听劝阻,冒进抗金。)3、“作者提到刘义隆、佛狸祠,又有何用?”指名叫学生回答,总结答案如下:“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冒进误国,讽刺了当朝统治者,表达了作者的指责看法。“尴尬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