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生芳同志先进事迹柴生芳人物轶事1969年7月,柴生芳出生在陇东革命老区XX省XX县区一个农民家庭,弟兄六人,他排行老五。那时的家乡贫穷落后,他与许多农家孩子一样,饱尝生活的艰辛和贫穷的滋味。但是,在他的血脉里流淌着的是老区人民坚忍不拔的品格。就是在这方血红的水土里成就了他坚强生活、刻苦学习、努力工作的性格。从小学到高中,天资聪颖、成绩优异的他,一直是父母眼中的希望、同学心中的榜样、老师口中的骄傲。十年寒窗,他不负众望。1986年,他以XX市高考文科状元的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考古系,成为XX县区历史上第二位被北京大学录取的考生。高考状元,北大学子。那一年,17岁的柴生芳,从红色土地上走来,背负着父老乡亲们殷切的期望,踏进了从小就梦寐以求的燕园。在北大这所万人仰望的高等学府,在美丽的未名湖畔,他遨游书海,刻苦学习,砥砺思想,度过了四年充实而美好的求学时光。1990年7月,怀着报效桑梓的美好愿望,他选择了西部,回到了甘肃。这是他人生的第一次选择,被分配到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期间,他潜心学业,参与了多项重大考古发掘工作,在XX省的考古与文物保护工作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并于1997年5月以优异的工作业绩获得了公派留学的机会,东渡扶桑,成为全国第10位赴日本国立神户大学深造的优秀学子。柴生芳的留学生涯,依然一路芳菲,一路辉煌。他以博学中正的人品修养,被同学们推举为神户地区中国学友会会长;他的译著《秦汉刑法制度研究》等作品,以很高的学术造诣赢得业界好评,并以优异的成绩先后获得艺术史学硕士和文化结构学博士学位。毋庸置疑,在人生的第一轮博弈中,他就是一个成功者。2002年10月,柴生芳婉言谢绝了神户大学的高薪挽留,怀着报效国家的满腔热情回到祖国。第1页共8页当学业有成的柴生芳一回到祖国的怀抱时,他又面临着人生的第二次选择。当时,留洋博士的光环、学富五车的才华,让北京、上海、香港、深圳等地的单位纷纷向他抛出了橄榄枝,澳门大学也以每月十万澳元聘他做教授。但他首先想到的是家乡的故土,又一次毅然地选择了西部,选择了甘肃,来到XX省委办公厅工作。就在孔雀纷纷东南飞的时候,他却做了一只飞向西北的凤凰,他要在西部高远明净的蓝天上展翅高飞。对此,同学同事们疑惑,亲人朋友们不解。而他的理由却如此简单,因为他在甘肃长大,更因为甘肃比其他地方更需要人才,他要为甘肃人民做事,回报家乡的养育之恩。柴生芳的妻子祁雪莉说。他是有信念有理想的人。当我抱怨他傻时,他曾对我说,lsquo;去知名大学当教授,可以成名成家,名利双收,让自己的亲人过上安逸舒心的日子,但这只是小爱,是独善其身,只有帮助像我的家乡那样贫困的地方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才是大爱,才是我的理想。所以你要支持我。。正是怀着让贫困地区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大爱深情,柴生芳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这片贫瘠而又充满希望的黄土地,深深地扎根于陇原大地。后来他又主动请缨,来到苦甲天下的定西,一干就是8年,把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和心血智慧倾洒在了这方备受贫困折磨的瘠土上。他酷爱读书,善于思考;勤政清廉,知识渊博;严以律己,善以待人。工作上的好联手,生活中的好朋友。这是柴生芳的同事、XX县区委书记石琳给他的评价,也是临洮、陇西、安定干部群众的普遍认知。2006年4月,春寒料峭。柴生芳在从兰州赴定西上任的路上,看着车窗外一座座光秃秃的大山和褶皱山坡里的土坯房,突然觉得自己肩头担子的沉重。其实他对定西并不陌生。这个年降雨量仅300毫米左右,自然灾害频繁的苦地,曾因清陕甘总督左宗棠一句苦瘠甲于天下的奏言而闻名。这里是国家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这里的大多数农民过着全天两第2页共8页顿粥,草皮作燃料的贫苦日子。可是定西人民以干部苦抓、群众苦干、社会苦帮的三苦精神,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坚忍毅力,挑战贫困,再造秀美山川,努力实现治穷致富的梦想。能全身心投入贫困地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是他坚定的信念,是他人生的第三次选择。初到定西的柴生芳当选XX县区政府副县长(正县级),后任安定区委、区政府副区长,20XX年9月,调任XX县区委,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