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考察学习报告基于学习教育核心素养基础上的成都四所学校考察报告桑成宝一、核心素养的基本学习1、基本核心素养的提出背景: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20XX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教育核心素养的内容: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文化基础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1)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2)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自主发展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1)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第1页共9页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2)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社会参与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1)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2)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二、学校在核心素养中的角色1、学校在传统教育中的角色在传统的教育中,学校承担的是知识的传递者的角色,尤其是在考试作为基本的选拔制度的背景下,学校更多承担了,知识的传递者,甚至是知识的灌输者。相对于国家的教育指导理念与教育的本质来说,学校的是知行不一。知行不一实质就是说一套,做一套,认识与实践自相矛盾、互相否定。具体表现为:育人是教育的本质追求,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仍然存在重分轻能的现象;课堂教学强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但实际教学中教师一言堂仍较普遍;对学生综合素质水平恶评不断,但仍以考试作为唯一手段、以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标准;对学生苦、学生累、学生书包重、学生作业多的批评声不绝于耳。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对素质教育的战略地位、核心目标、基本规律、重点要求、工作路径未能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解,以育才教育取代育人教育。具体表现在:育人片面化,以智育代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重才轻德;育人特殊化,以少部分尖子生、特长生代替全体学生;育人形式化,课堂教学改革重形式轻实效,不注重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背离了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育人盲目化,第2页共9页校训校规原则空洞,没有凸显学校发展的核心理念;育人简单化,以开展体音美的活动等同于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仅满足于墙壁文化呈现,把社会实践仅仅局限在军训、农训或志愿者服务等少数有限的集体活动中。学校在教育的过程中扮演着非常尴尬的角色,自己作为教育的推动者,而用一种扭曲的手段曲解自我作用。2、学校如何改变思维在以考试制度为背景下,学校做出一些变化非常的难,尤其是在高中选拔的作用大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