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一年级语文授课教案精编上学期指南一年级语文教案1《青蛙写诗》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内容。一年级学生的认字、识字能力不强,而本课识字量较大,对于学生来说有些困难。为了突破这一难点,依据儿童心理特点,本课教学设计采纳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字,抓住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做到识用结合。同时依据教材图文并茂,内容活泼形象的特点,结合学生年龄特点,以富有情境的图画,多种形式的朗读为载体,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进展学生的语言,启迪孩子的灵性!在教学中体现三个结合:把阅读和巩固识字相结合,阅读和培育语感相结合,阅读与促进学生的进展相结合。课前准备1.(1)制作有文中景物和生字的课件。(老师)(2)制作水珠、蝌蚪、青蛙等头饰。(老师)2.生字、生词卡片,收集并认识各种常用标点符号。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学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激趣,引入新课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学:(老师边讲故事,边在黑板上画简笔画)孩子们快看,我们的黑板变成了一个美丽的荷花池,荷花池里都有什么啊?(荷叶、荷花、小蝌蚪、水泡泡、一串小水珠)呀!下雨了!这时,从池塘里跳出一只青蛙。它要给我们写诗了!2.设疑导入:青蛙到底写了一首什么样的诗呢?今日我们就来学习《青蛙写诗》。3.老师板书,学生跟着书写,齐读课题。4.学习“写、诗”这两个字。通过定位联想法识记生字并组词。同时强调:“诗”是整体认读音节,并且是翘舌音,引导学生反复认读。5.认识新偏旁“冖”。设计意图:导入环节,犹如一台戏的序幕。利用简笔画画出本课的插图,激发学生的兴趣,讲故事般引出课题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之中入情、移情、陶情,并认识了生字“写、诗”,分散了识字的量,降低了识字的难度。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二、初读课文,定位识字1.导学:借助拼音自己试着读读儿歌,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把本文要求认读的生字圈画出来。2.学生按要求自由拼读儿歌,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圈画生字,并把生字多读几遍。3.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感知生字的读音及课文的内容。学生重点注意听清自己圈画的生字词的读音。4.多种形式读文。先同桌互读纠错,再组内赛读,最后指名读文,其他学生从字音是否正确和语句是否通顺两个方面评价。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环节本着这一原则,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然后与同桌、小组成员合作学习,最后班内汇报学习成果,使学生体会到自学和合作学习的乐趣。三、深化读文,随文识字1.学习第1小节,认识“点、要”两个生字。(1)指名朗读第1小节,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后做出评价。(2)指导朗读,注意感叹句的读法,要读出青蛙的喜悦之情。(3)识记生字“点”,认识新偏旁“灬”。“灬”有时表示尾巴,如在“燕”字中就表示尾巴;有时表示“火”,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如在“热”“蒸”等字中就表示“火”。(4)识记“要”字,引导学生认读,并说说用什么方法记住它。(5)老师出示生字卡片“写”“诗”“点”“要”,引导学生多种形式灵活巩固认读。(小老师领读并组词,开火车认读并组词,班内竞赛抢读,猜一猜读。)2.学习第2~4小节,认识“过、给、当、串、们、以”。(1)导学:青蛙写诗了,它是怎样写的呢?都有谁来帮忙了?我们来看第2~4小节。(2)学生自由读文,圈画出谁来帮忙了。(3)学生汇报,老师板书:小蝌蚪、水泡泡、一串水珠并贴图。(4)出示第2小节,指名朗读。(5)导学:在这一节中藏着三个生字宝宝,你能找到吗?你是怎样记住它们的?预设:过:用加一加的办法记,辶+寸=过。组词:过去过来过年给:用加一加的办法记,纟+合=给。组词:送给给你当:也可用加一加的方法记,+=当。当是一个多音字。下载后可任意编辑(6)导学:水珠也来帮忙了,多少水珠来帮忙呀?预设:一串水珠。①学习“串”,可以用象形记忆法,两块肉用一根竹签穿起来,就是“串”。②课件演示“串”的古今字变化。学生认真观察记忆字形,理解字义。③运用: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