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一中高2014级2015—2016学年下期《苏武传》教学设计课题《苏武传》课时3授课班级考点、知识点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思考探讨塑造人物的方法。学习目标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2、朗读断句,讲述课文故事梗概。3、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翻译文句。4、学习苏武的英雄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重、难点掌握课文中有关实词、虚词的用法学习内容学生活动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堂:代的“苏武牧羊”故事广为传颂,千百年来,苏武已成为一名伟大的爱国英雄定格在人们心中,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历尽艰辛,“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表现出崇高而又令人震撼的民族气节,有民歌《苏武牧羊》唱道: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在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帷。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下面,我们走进苏武,认识苏武,敬仰苏武。板书《苏武传》。二、快速阅读和课文注释①,介绍作者、作品和背景。1.作者简介:班固(32—92),我国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幼年即聪慧好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后来继承父志,在父未完成的《史记后传》基础上撰写《汉书》。因被人诬告私改国史而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完成《汉书》写作。2.简介《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纪、七十传、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3、苏武出使背景: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学生介绍,然后明确。朗读课文,熟悉内容。圈点勾画断句、朗读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三、朗读课文,熟悉内容。鉴于学生的文言文朗读能力较弱,课堂自读或教读非常必要。朗读中重点注意把握:1、校正字音①稍迁至栘中厩(jiù)监;②数(shuò)通使相窥(kuī)观;③以状语(yù)武;④既至匈奴,置币遗(wèi)单于;⑤后随浞野侯没(mò)胡中;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yānzhī)归汉;⑦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注:课本注音“yún”有误。煴,有二音,读yūn意为“微火”,读yùn意同“熨”);⑧拥众数万,马畜(chù)弥山;⑨故使陵来说(shuì)足下;⑩何以汝为(wéi)见;⑾子卿尚复谁为(wèi)乎。2、注意断句: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于)匈奴中。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幸蒙/其赏赐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自抱持/武使(汝)/决人死生(卫)律知/武终不可胁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掘野鼠/去(jǔ)草实/而食之武与李陵/俱为侍中大臣亡(wú)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四、通过朗读课文,看看谁能够概括地讲述课文的故事来。五、理清课文的基本思路。1.学生标出课文结构层次,指出划分层次的依据。本文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同桌间讨论,概括层次意。同桌二人,借助字词典、课文下注释两人边读边注释边翻译,互相纠正,弄不清的地方问老师。记录、总结还运用插叙,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六、课后同桌间可以分角色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