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电化学的基础知识,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它融合了(1).氧化还原反应。(2).能量的转换。(3).原电池原理的应用。(4).电解质溶液、金属的活泼性。(5).物理中的电学等知识。通过对原电池原理的学习之后,学生形成一个将氧化还原反应、能量转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金属腐蚀和防护、电解原理和有关计算等知识联系起来的知识网络。对培养学生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规律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而且原电池在实际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应用十分广泛,因此学好本节知识,具有比较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活动,理解原电池的基本化学原理;初步掌握电极判断、电极反应式的书写;通过对原电池组成条件的研究,学习科学研究方法;能力目标: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训练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情感目标:使学生亲身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过程;对学生渗透对立统一规律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认真完成实验、仔细观察现象、合理分析数据的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3.教学重难点重点:原电池的原理和原电池的组成。难点:原电池的原理和原电池的组成。4.教材处理在教学过程中分别设计两组学生探究实验和一组学生自主探索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发现问题,并用模拟动画进行理论探索,从而完成本节课两个知识点的教学。并通过课堂反馈练习,巩固本节所学知识。同时将物理学中测电流的方法应用于电极的测定,目的在于加强了物理化学知识的综合,提高综合能力。二、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实验讨论法并辅助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从实验出发,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讨论、类比分析,从而归纳出原电池的概念和组成条件,并通过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两极的氧化还原反应原理。三、学法指导学生主要运用实验观察、分析、比较、讨论、概括、练习等学习手段,通过亲自动手参与实验,分析讨论实验现象,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过程培养其探索精神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与合作精神。四、教学程序根据本节的教学目标,结合高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我设计以学生分组探究实验为主的教学形式:(一)创设情景,以疑激思,揭示新知教学教学程序设计意图1环节创设情景多媒体展示小故事“格林太太的牙齿”,并做如下的讲述:同学们想知道化学家是如何帮助这位太太的吗?只要大家认真学好本节的内容,你就会知道答案的。那么我们本节要学的内容是什么呢?(以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引入正课)创设情景让学生感受生活中蕴含的化学信息,体会化学在现实世界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化学的价值。(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理解新知1.探究实验一:原电池的概念2.原电池的原理教学环节教学程序设计意图学生分组探究实验一多媒体展示探究实验一的内容:设疑1.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有什么现象?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又有什么现象?3.锌片和铜片之间连电流表后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4.装置3和4是否有能量变化?是什么形式的能量变化?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板书原电池的概念。通过本组实验意在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发现新问题,并主动的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教学环节教学程序设计意图原电池的原理播放动画,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动画,看到锌片溶解成为锌离子,氢离子得到电子以氢气泡的形式冒出,还可以看到电子的定向移动。然后一起归纳出原电池的原理:较活泼的金属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子从较活泼的金属(负极)通过导线流向较不活泼的金属(正极)。电解质溶液中的电子能力强的粒子在正极上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从而实现了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化。通过具体生动的动画将学生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宏观化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化学原理。在理解原电池的化学原理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原电池的能量变化和原电池的概念。23.探究实验二:原电池的组成条件教学环节教学程序设计意图学生分组探究实验二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