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备课教案唐代散文单元学习重点1、熟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归纳文言文常用虚词的意义或用法。2、弄清“说”“赋”“疏”“传”四种文体的内涵,结合其文体特点,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3、初步学会区分虚实,辨析积累常见虚词的意义或用法。22.阿房宫赋杜牧教学重点:1、了解赋体散文长于摹写、注重铺陈、善用比喻等文体特色。2、了解本赋内容借秦败亡以讽喻时政。3、从文言中积累相关知识、句式、实词。教学方法:点拨法、激疑、讨论法、探究阅读法(借助多媒体课件)学法指导:熟读成诵,抓住辞赋押韵的特点,分析揣摩鉴赏。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语设计据《史记》记载,秦始皇嫌都城咸阳人多,原来的宫廷狭小,就在渭水以南营造新宫。工程开始于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三十五年),长期调动的民夫有七十万,直到秦朝灭亡,尚未正式完工,因此宫名没有确定,据说因为宫的前殿所在地叫“阿房”,当时人们便称它为“阿房宫”。阿房宫的规模非常巨大,仅它的前殿就“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汉书》上说,殿前立铜人十二,每个重十二万斤;宫中有天桥向东南通往终南山,山顶筑有阙楼;渭河上架有大桥,向北直达咸阳。公元前206年,项羽统兵进入函谷关,焚烧秦宫室,大火三月不灭。阿房宫于是被焚毁。现在的西安市三桥镇南有其遗址。阿房旧读ē’páng,一说是因山而名;一说因宫殿的“四阿”(屋四角弯曲处)造得宽阔得名,“房”同“旁”,宽广意。唐敬宗李湛16岁继位,好声色,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在位3年为宦官刘克明所杀。作者借此赋表面铺写阿房宫的兴、毁,实则用秦骄奢致亡的故事,规劝本朝当政者,以古为鉴,明兴亡大道。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杜牧(803-852),字牧之。晚唐杰出诗人,诗、赋、古文都足以为名家。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杜牧晚年任中书舍人﹐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樊川”。在诗歌方面,人称他为“小杜”,以别于杜甫之“老杜”,又把他与李商隐并称,称“小李杜”。诗歌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他对“赋”的文体发展,也有着卓越贡献。赋是介于古韵、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它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文心雕龙·诠赋》:“赋者,铺者,铺采攡文,体物写志也。”(铺陈文采,摩写事物,抒发情志)唐古文运动之初,用古文笔法作赋,使之由骈骊趋向散文,称“文赋”,以区别于六朝“骈赋”。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这样的作品之一,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之作。作此赋时他仅23岁。《阿房宫赋》“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阿房宫赋》是一篇“赋”,可议论的成分占了一半,是用赋体形式来发宏论。议论展开,一斥秦皇纵欲骄奢,滥用民力;二责秦皇寡恩无道,众叛亲离;三劝唐王治国爱民,勿蹈覆辙。神奇瑰丽之如阿房宫,付之一炬令人可惜;显赫一时之如秦壬朝,毁于一旦令人可悲。由是指出治国不恤民力必致灭亡,规劝本朝勿蹈秦之覆辙,用心良苦。三、研读课文1、一(1—2)、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用心爱心专心荒淫、奢靡。二(3—4)、由古及今,铺写秦始皇骄奢淫逸,终于导致灭亡,讽喻当朝切勿重蹈覆辙。2、开头两段分别写宫殿建筑、宫廷生活,属于“体物”部分。写宫殿建筑,铺陈夸饰极写宫殿规模宏伟雄壮,楼阁构成的密集精妙,长桥复道的美丽冥迷,歌台舞榭的冷暖不齐……不外雄奇二字。写宫廷生活,由宫人而至珍宝,最为精彩。用“明星”喻妆镜、“绿云”喻美发,设喻奇特新颖,也给人以充分的美感。宫女来源之广众,宫内生活之空虚,王孙命运之悲惨,与珍宝之弃掷相映衬,突显秦皇奢糜的罪恶程度。这些描写,运笔行文美妙,又为下文议论预作了铺垫。3、思路原因第一段(叙):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建筑第二段(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的生活结果第三段(议):失掉民心,迅速灭亡借鉴第四段(议):爱民保国,免踏覆辙四、难句理解①九土/独夫/南亩——九土即“九州”。“九州”代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