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篇1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2、掌握课文中的多义词,并能正确翻译课文中一些特别的文言语句,解释其中某些词语的意义和用法。3、初步理解内容。二、整体感知(一)关于《战国策》《战国策》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240年(460—220)。《战国策》是国别体。作者不可考,西汉刘向重加整理,定名为《战国策》。《战国策》的基本内容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爱夸张渲染。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比方,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动性。(二)时代背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注意以下字的读音。长侍(shì)足下樊於期(wūjī)骨髓(suǐ)燕(yōn)国切齿拊(fǔ)心匕(bǐ)首忤(wǔ)视厚遗(wèi)蒙嘉鄙(bǐ)人夏无且(jū)以药囊提(dǐ)轲被八创(chuāng)倚(yǐ)柱箕(jī)踞以骂目眩(xuàn)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尽量读出一些味道。3、学生制作文言知识卡片(1)古今异义下载后可任意编辑①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古:眼泪。今:鼻涕)②持千金之资币(古:礼物。今:货币)物③樊将军以穷困(古:处境困难。今:贫穷)来归丹④樊於期偏袒(古:袒露一只臂膀。今: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扼腕而进⑤诸郎中(古:宫廷的侍卫。今:称中医医生)执兵⑥乃引其匕首提(古:投击。今:拿着)秦王⑦断其左股(古:大腿。今:量词,用于成条的东西)(2)一词多义A、今有一言,可以解(解除)燕国之围B、庖丁为文惠君解(解剖)牛①解C、少年大骇,急解(分开)令休止D、后经婉解(解释),虽不谓吾言为是E、悉埋于地,解(解开)其综缚A、秦王还(环绕)柱而走B、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回来)①解C、予羁縻不得还(回来)D、扁鹊望桓侯而还(旋转)走E、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计日以还(归还)A、振(举起)长策而御宇内B、燕王诚振(震慑)怖大王之威下载后可任意编辑①解C、大命将泛,莫之振(救)救D、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震慑)四海E、且迁我如振(摇动)落叶耳A、秦王复击轲,被(遭受)八创B、同舍生皆被(穿着)绮绣①解C、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遭受)之矣D、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表被动)逮E、屈原至于江滨,被(披散着)发行吟泽畔总结、扩展阅读文言文要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切忌望文生义。古今词义的不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词义范围扩大。例如“江”古代专指长江,“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则泛指一般江河。2、词义范围缩小。例如“丈夫”古代指男子,现在则缩小仅指夫妻中男的一方。3、词义的转移。例如“是”古代的意思是跑,而现在转为行走。4、感情色彩的变化。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谤讥”是中性词,而现在则为贬义词。5、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在是一个双音合成词。例如“地方”“至于”。布置作业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了解本文按时间及事件进展的顺序,完整的叙述故事的特点。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二、整体感知《荆轲刺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