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管部门如何应对媒体的几点建议关于城管部门如何应对媒体的几点建议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互联网已经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信息传播的途径和速度,原先的“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在当今信息社会中尤为明显,特别是城管执法问题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很多媒体记者将“长枪短炮”瞄准城管的同时,也信奉着“城管打人是新闻,城管被打是应该”的原则,随着一些城管突发群体性事件的广泛流传,一时间,城管执法部门的公信力被降到了谷底。面对这些事件,如何正确的应对媒体,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重塑城管队伍形象,已成为现今城管部门的头等大事,在此我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与建议,和大家一起探讨。一。纠正部分媒体错误认识,以正面报导突出城管部门所受的压力与做出的奉献。众所周知,城市管理本应该是各类政府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管理的。治安,有公安局;市场管理,有工商、税务局;城市清洁,有环卫局;环境,有环保局;城建,有建交委;总之一句话,现在“城管”管的事本应是大家一起出力,合力共管的,但现在有些职能部门确无比热衷于审批、收费等项目,其原因不言而喻,而将取缔、整治等容易产生矛盾的“硬骨头”一股脑的丢给了城管,久而久之城管部门自然成了各类矛盾的“高发地”,人民不满的“出气筒”,再加上部分媒体记者为抓人眼球的“如实”报导,城管的公信力自然一落千丈。其实城管部门如此受关注,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城管的确是在做实事,大家试想一下,如果城管队员上班时一杯茶一张报,做事时对违法违规事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会如此受社会关注吗。不过到时城市的美丽宁静,正常的经济秩序又有谁来维护哪。因此希望广大媒体在发掘城管新闻点的同时,也应着力对城管部门所受的压力与做出的奉献做出正面报导,舆论监督与褒奖相结合,共同提升城管队伍素质,逐步改善城管形象。二。面对流言蜚语、媒体质疑,应设立专门机构快速处置、澄清。第1页共3页不知去年大家有没有听过这样一个传闻,“松江秀野桥菜场那一群城管打死了一个卖菜的老人”这则故事流传的很广泛,大家也都相信甚至还传到了浦南,对城管形象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恶劣影响,还有一些人绘声绘色的描述当时的场面说:城管把老人一个过肩摔摔倒在地,还一群人上去围踢至死(都说自己是亲眼目睹)。但事实是怎样哪。直到今天有时还能在秀野桥菜场看到那位“已死”的老人在卖菜,周围店主还找她开玩笑的说,你不是死了吗。老人还会回一句“是谁造的谣,根本没有的事,触我老太婆霉头“。面对这些好事之徒的造谣中伤,城管部门往往采取听之任之,等待时间解决的处理方式。殊不知,谎言说上一千遍也就成了真理,城管部门的不澄清、不作为,在他们眼里就成了最好的说词,也成为了心虚的铁证,无形中丧失了社会公信力,失去了百姓的信任。“雾里看花”,“盲人摸象”没有明确的真相就会使人产生猜忌,结果也往往向不好的一面发展。因此,打破迷雾,给人民一个实事求是的事件真相就变得尤为重要,主动第一时间发布公告,对所承担问题明确责任,可效仿外交上常用的“发言官”制度,委派专门人员接受培训,成立小组,以定期召开列会的的形式像公众、媒体公开政务,对热点问题说明情况,用科学的方法解决矛盾,破除谣言。三。防微杜渐,提升管理,把发现的问题控制在萌芽阶段。我国有一个关于古代神医的故事。据说神医有兄弟三人,大哥医术最高,当疾病尚表现在皮肤气色上时,他就已经观察出,并简单地给病人服几剂药就好了,但大家以为他只能治小病,故名声不出乡里;二哥医术差一级,要等疾病已进入到病人的肌骨,才识别出并治好,但名声反而到了州郡;三弟,医术最低,非要等到疾病已进入腑脏,病人已行将就木了,才知道去医,大动干戈,将之救活,结果反被尊为神医,举世闻名。所以,真正高明的管理并不是危机发生后再启动应急措施,而是善于发现问题、并且把危机扼杀在萌芽阶段的问题管理。在日常管理过程中以高标准、严要求,约束队伍,选用沉重冷静的领导带队执法,队员听从领导指挥,一切以程序办事,在执第2页共3页法过程中对所遇到的问题和面对媒体的应答方式进行专门的“危机培训”,设立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