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登高》杜甫课题:《登高》课题:《登高》授课时间:2013年3月22日一、教学目标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品味意象,品读语言,理解本诗的情感。难点:体会情景交融的意境。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用具课件、黑板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初中时学过杜甫的一首诗叫《望岳》(全班齐背)。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这景色才传达了心情的激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仅要攀登泰山极顶,还要攀登人生顶峰。雄伟之景与壮阔之情相融合,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而晚年的杜甫再一次登高,又目睹了怎样的景色,产生怎样的诗情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杜甫的《登高》。(板书:登高杜甫)(二)新课学习2.细品:情景交融(PPT)◆学生独立思考:诗人在首联和颔联选用了哪些意象?(请一个学生来找景物,抓意象)意象: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板书:名词)◆学生独立思考: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会构成怎样的画面?(请一个学生来描述画面,再现)画面:秋风急切天空高远猿鸣悲凉,小洲水清沙白鸟儿飞舞盘旋。无边的落叶萧萧飘下,不尽长江流水滚滚奔来。◆刚才**同学描述的画面,你用什么词语把它的特点概括出来?你有什么依据?(意境特点)学生讨论交流一,老师归纳点拨,引导学生研究“修饰语”。(板书:动词、形容词、叠词)肃杀冷清,旷远苍茫,萧瑟悲凉,气势磅礴,开阔。(不预设答案,由学生自己说,老师板书)试教时发现学生大多会说萧瑟、凄清、悲凉,老师要注意点拨:开阔苍茫旷远劲急的秋风——使人感觉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理的。高远的天空——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借天高说我矮,渺小)哀鸣的猿啼——猿叫声悲凉,人内心悲凉。(借猿哀说我哀)郦道元《三峡》“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孤零冷落的小渚、水落而出的白沙——清白都是冷色调,环境的冷清,内心的凄凉。落木而说“萧萧”,并以“无边”修饰,如闻秋风萧瑟,如见败叶纷扬;长江而说“滚滚”,并用“不尽”一词领起,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两句诗,无论是描摹形态,还是形容气势,都极为生动传神。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归纳1:品景,应考虑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找名词),再现画面,深入研究“修饰语”(形容词、动词、叠词和景物的特殊意义),把握意境的特点(用双音节词概括)。(PPT)(二读)我们第二次读课文,体会景物营造出的肃杀冷清,萧瑟悲凉的意境。◆过渡:杜甫登高面对****的景色,心中是什么样情感?集中体现在哪个字上?——悲颈联和尾联反映了“悲”的哪些丰富意蕴?(多少层“悲”?)学生讨论交流二,体会诗人悲愁苦恨的复杂情感。(让学生代表把小组讨论的结果写在黑板上)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浊酒一杯家万里”杜甫《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高,面对辽阔山河,独立于悠悠天地间,会生孤独寂寞之情。)杜甫《九日》“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诗人因病戒酒,虽抱病登台,却无分饮酒,也无心赏菊,日落时分,黑猿哀啼,白雁南来,思念故乡,忆想亲人,进而表现遭逢战乱,衰老催人的感伤。不仅思亲,更是伤时。宋代的罗大经评论此诗颔联有八意:“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病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学生悟情的时候,引导学生:除了后两联能看出作者的情感外,前两联写景中有什么地方能抒发悲情的?(注意情景交融)◆悲从何而来?(PPT,知人论世,深入解读作品,深入了解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