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药品使用现状分析摘要:评价医保药品使用情况,探寻医保药品费用的主要流向,明确药品费用控制的重点。方法:从医保机构调取XX省18家医疗机构医保药品使用情况,采用金额排序法,以费用累积占比80%以上为标准,分析现阶段医保药品费用的主要流向。结果:甲、乙类药物,抗菌药物、内科用药、消化系统药物、神经系统药物、循环系统药物以及调节水、电解质平衡药物是医保药品费用的主要流向。结论:现行医保药品目录的设置及药品使用较合理,但二级医疗机构仍存在抗菌药物滥用现象。关键词: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药品使用;控费为更好地指导医疗机构的合理用药、控制药品费用的快速增长,国家和各省相继出台了《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对城镇参保居民以及临床医生的用药行为进行规范。药品目录作为医疗保险管理的重要部分[1],医保机构应对其实施现状进行分析,了解医保用药结构,明确医保基金主要费用流向,从而更好地调整药品目录、控制药品费用。这对维护患者利益、提高医疗保险基金的运行效率、提升患者的保障水平均具有重要意义[2]。医院作为药品使用的第一大终端,对其用药研究是分析药品市场[3]、了解药品费用流向的重点。1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1.1数据来源本文数据来源于南京、无锡及XX县区医保中心所提供的20XX年18家医院(各市一级、二级和三级医院各2家)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目录药品使用明细,主要包括药品的药理类别、支付类别、剂型及相应的使用金额等。1.2研究方法本文对药品的分类标准主要依据XX省药品目录标准库对药品的分类。同时,基于金额排序法,以药品费用累积占比为80%以上为评价标准,确定主要用药品类及品种。2结果与分析2.1医保药品支付类别分析第1页共4页各层级医疗机构医保用药主要支付类别见表1。由表1可知,一级、二级和三级医疗机构目录内药品费用占比分别达到99.2%,98.5%和97%,说明现阶段XX省目录内药品的利用度高,且目录内药品能基本满足治疗需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药品目录设置及药品遴选的合理性。其中甲类和乙类药品总费用占比分别为92.5%、91.5%和81.2%,说明甲、乙类药品是医保用药主要支付类别,是医保机构的主要控费对象。乙类增补药品费用占比分别为6.7%、7%和15.8%,说明增补药品能更好地满足高层及医疗机构的临床治疗需求,但对低层级医疗机构的用药行为影响不大。2.2医保用药主要品类分析各层级医疗机构医保用药主要品类见表2。由表2可知,第一,各层级医疗机构医保用药主要品类中均出现的有抗菌药物、内科用药、消化系统药物、循环系统药物、神经系统药物、调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药物这6大类,是医保机构控制药品费用的主要对象。第二,各层级医疗机构医保用药品类存在差异,这可能与不同层级医疗机构就诊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医生的用药习惯等有关,进而导致医保用药品类的差异性。故在对医保目录进行调整或对药品费用进行控制时,需根据不同层级医疗机构用药结构,有针对性地加以管控。第三,二级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的费用占比达到46.9%,明显高于其他品类费用占比,说明二级医疗机构存在抗菌药物临床滥用的情况。这可能与医生选药不合理、处方剂量及给药方式不合理、患者不良的用药习惯等因素有关[4-5]。进一步探究二级医疗机构主要抗菌药物品种,发现依诺沙星、头孢曲松、头孢唑肟等注射剂型的广谱抗菌药物费用占比很高,说明大量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可能是造成抗菌药物滥用的另一重要因素。2.3医保用药主要品种分析基于上文得出的6类主要用药品类,同样以费用累积占比80%以上为评价依据,进一步分析医保用药主要品种,结果如图1所示。第一,头孢菌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药物、喹诺酮类是抗菌药物主要类别。其中,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费用占比最高,这可能是因为第三代头孢菌素对β-内酰胺酶稳定、抗第2页共4页菌谱广、毒性较低[6],在临床上受到医生与患者的亲睐。此外,数据显示,费用占比较高的几种抗菌药物均为注射剂,由于其费用明显高于口服制剂[7],可能导致抗菌药物费用较高。第二,质子泵抑制剂、肝病辅助治疗药物在消化系统临床应用中占主导地位。其中,奥美拉唑、泮托拉唑、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