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兴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渔父》教学设计苏教版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句。2、分析二人的人物形象特征。3、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思考生与死的价值。教学重点:分析二人的人物形象特征。教学方法:角色朗读法、讨论指导。教学过程:【前置性补偿】一、作者简介:屈原: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但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二、给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憔悴餔糟濯缨汶汶三闾鼓枻莞尔歠醨三、解释加点字:1、屈原既放:已经或……之后2、行吟泽畔:边走边唱3、颜色憔悴:脸色4、形容枯槁:形体容貌5、是以见放:被6、圣人不凝滞于物:被7、何故深思高举:思考深刻,行为高出于世8、吾闻之:音节助词9、安能以身之察察:结构助词,的【课题导入】“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面对人生困境的发问。生与死的确是一个让人难以选择的问题。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而我们的先辈孟子却说过:“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来解读生与死的内涵。【朗读课文】1、教师播放录音1、生自由读(要求:准确、洪亮)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3、思考两个人物的话应分别用什么语调读:渔父——淡然,声音悠长屈原——失意,声音沉稳【新知探究】1、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全文是以怎样的形式展开的?明确:渔父和屈原两个人物全文是以人物间的对话形式展开的。2、渔父向屈原询问了几个问题?屈原是如何回答的?渔父是何看法?明确:两个问题,“何故至于斯?”“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分析中落实翻译)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屈原: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宁赴湘流。渔父:水清濯缨,水清濯足。3、本文运用了哪些描写塑造了屈原怎样的形象?明确:文中对屈原的肖像描写“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刻画出了屈原心力交瘁的状态,体现他当时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人生态度。对屈原的动作描写跟肖像描写一样传神,“游于江潭,行吟泽畔”,寥寥几个字,写出了他的忧国忧民。文中描写屈原的语言“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表现了他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生态度,同时也说明他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文中还有一处关于屈原的语言描写也很重要“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这一段更加表明了屈原坚定的立场,体现他刚正不阿的性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生态度。4、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渔父这一形象,他具有怎样的处世态度?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明确:(1)渔父的语言描写“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体现了他随遇而安,潇洒大度的人生态度,似乎有些超然物外。对渔父的肖像描写“莞尔而笑”则写出了他豁达的人生态度,与世无争,淡泊名利,把一切都看透了的感觉。(总结)渔父:自由旷达,随遇而安,与世推移,乐天知命,无拘无束,超然物外。(2)塑造这一形象,对屈原来讲,具有衬托的作用,突出了屈原坚持理想、坚持人格操守的高尚品格。补充——文学作品中的渔父形象:第一、渔父代表一种遗世独立的清高隐逸的人格理想。王逸《楚辞章句》云:“渔父避世隐身,钓鱼江滨,欣然自乐。”《楚辞》中的渔父,都是避世埋名的隐士,而并非靠捕鱼为生的渔人。渔父是隐士的象征,一方面他保持高洁的品性和情操,另一方面追求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的人生境界,把这两个结合到一起了。渔父的形象已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这个符号就是坚持操守、追求自由这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