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语言教案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通过品味语言从而把握古代诗歌的习惯。2、掌握高考古代诗歌炼字炼句题的解题方法。3、掌握高考诗歌语言特色鉴赏的解题方法。二、学习重点:1、掌握高考古代诗歌炼字炼句题的解题方法。2、掌握高考诗歌语言特色鉴赏的解题方法。三、教学过程:一、考点解析:对诗歌语言的考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关键字(多为诗眼)的作用;2、理解关键诗句(多为名句)的含义;3、品味整首诗歌的语言特色;二、解题策略:(一)、对关键词语和诗句的品味(含义及表达作用)1、导入:相传,苏东坡与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在“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中,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问:为什么呢?析:“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这类较露的动词呢?(“摇”、“舞”也不合情理)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好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2、何为炼字?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3、古人讲究炼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卢延让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关于"推敲"的典故: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关于“一字师”的典故:早梅齐己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4、炼字关注点:(1)、动词:巧用动词可以使诗歌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写景抒情,丰富意蕴,强化情感例:陶潜:悠然见南山:“见”字表现出自然而然的悠闲。用心爱心专心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把无声的姿态描摹得好像有声音,写尽一派盎然的春意,蓬勃的生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2)、形容词:巧用形容词可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例:“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这是王驾写的《晴景》,王安石改后两句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除了易“蝴”为“蜂”,易“应”为“却”之外,炼字的关键就在于去“飞来”而改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可见人心。"梦魂欲度苍茫去,怕梦轻还被愁遮"(周密《高阳台·寄越中诸友》),以"轻"字描状梦魂,化无形为有形,而且通之于表重量的触觉,更是形容词锤炼中通感的妙用。“复如东注水,未有西归日。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何逊)本篇描写与友人惜别的情景。“夜雨”二句渲染与友人话别时的环境气氛,是历来傅诵的名句。前一句写室外:夜已深沉,一片寂静,唯有雨点滴落在台阶上,发出单调的音响。诗中虽然没有写人的活动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