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经验视域下合作型警察形象转变的认知研究虞侃儒摘要。“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近年来,枫桥经验为各地所学习推广,其以高效便捷的新型管理方式,进一步提升了人民当家做主的参与度。通过与人民群众的合作,相信依靠人民群众,有效解决当地的矛盾冲突,不仅提升了公安警察执法办案的效能,同时维护了当地的社会治安。如今服务型的警察形象,强调警察为群众服务至上,却忽视了警察工作的复杂性以及公众的积极性。为此,通过学习运用枫桥经验战略,探究服务型警察形象向合作型警察形象的转变现实意义。关键词:枫桥经验,服务型,合作型,警察形象,转变1.枫桥经验渊源枫桥经验实行55周年,依靠人民群众力量促进社会矛盾冲突理性有效解决。对于推动新时代警察工作树立新标准、迈出新步伐、取得新发展,努力打造忠诚、平安、法治、文明、智慧、有为的新警察形象,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和指导意义。1.“枫桥经验”之一“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通过当地人民群众的力量帮助,有效解决了当地的矛盾冲突,让人民群众能够主动参与到社会管理当中,通过群众热心帮助,警察专业执法,共同促进当地的社会治安管理。群众根据日常以往的生活经验以及长期以往的相互相处方式,能够更有针对地解决问题根本所在,就地化解矛盾。2.“枫桥经验”之二帮扶刑满释放人员。警察的职能不仅是打击违法犯罪,更重要的还有帮助违法犯罪人正确意识到自身的错误并得到实质性的矫正。帮助扶持刑满释放的人员,无疑是其中一大重要的部分,但是警察日常职务繁忙,一般打击犯罪给予相应的惩罚之后,对于刑满释放之后的状况难以关注。通过周围群众的帮第1页共6页助,五年来,枫桥200多名刑满释放人员中,绝大部分人已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改好率达99.15%,有的人成了致富能手,有的人还入了党,当上了村干部。3.“枫桥经验”之三外来务工人员管理新模式。随着经济发展,人口流动,大批外来务工人员流入本地的城市,一定程度上促进当地的现代化发展,但是也有因为地域差异带来的各种社会治安问题,所以开展一种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新模式,统一为外来员工解决住房和子女入学等问题,让外来务工人员感受当地的“人情味”,让身在异乡的外来务工人员可以在此拥有归属感,促进当地与外来人民的和谐健康相处,提升城市文明进步。1.警察公共服务供给失衡为响应服务型警察的良好形象,公安民警增大了各方的工作强度以及承受更大的社会压力,但群众满意度与实际计划相比差距较大。随着社会矛盾的不断积累,当前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不安定因素,都市中的一线警员,长时间、超负荷运转已经有目共睹。他们在维稳、处突和社会救助工作中经常性充当缓冲器、减压阀、出气筒的角色,做了大量的服务工作。[1]随着经济发展,利益格局在不断调整,表现为各种形式的社会冲突更加的多元化、复杂化和激烈化,而且这种冲突在都市中表现得更加集中、突出。在这些冲突中,警察队伍往往不是作为社会安全的最后一道防波堤、减压器,而是常常被摆在了第一线,事实上直接成为了社会冲突的一方。1.警察力量稀缺化警察力量稀缺与公众需求庞大之间的矛盾导致警民关系冲突无法避免。警察组织能力的不足使得其与社会结构的同步转型不协调,导致警察力求通过组织威慑职能保证执法,但使得公共服务能力大打折扣。在大社会结构条件下,警察力量必须维持较大规模才能保持社会稳定。我国正处于社会结构转型期,普遍存在警力不足的问题,在都市区域更加明显。在警察数量不足的情况下,警察组织不得不提升警察力量的威慑力。而通过威慑力来维持秩序,需要有一定的强度。达到一定的强度水平,就会在警民之间形成一种隔阂。因为即使威慑力针对的是第2页共6页潜在的犯罪分子,但由于无法精确指认,威慑对象实际上是全体民众。2.服务对象多元化人口自由流动使得都市警察公共服务对象结构复杂化、服务要求多元化。都市是人流最集中去往的地区,这些城市往往出现严重的“人口倒挂”问题,人员结构复杂。人口素质结构呈现两极化趋势,高学历、高素质的知识技术型人才与低学历、低素质的劳务型打工者大量交集...